争论玉米能否当燃料,应以保障农民利益为前提|黄河时评

新黄河 2025-10-23 12:59:00

近日,“烤肉店使用玉米作为燃料”一事引发广泛争议。店主史先生回应称,此举已持续五六年,玉米均按市场价从当地农户处收购,既获得了农户支持,也因更为环保健康而受到认可。

舆论场对此观点分化。不少专家从专业主义出发指出,即便是陈化粮,也存在生物乙醇、淀粉衍生物等高附加值转化路径,直接焚烧是对资源的低效消耗,亦是对粮食安全缺乏敬畏,易形成不良导向。而众多网友则质疑:农民高兴、餐厅高兴,专家为何不高兴?有声音认为“玉米当燃料不行,做成酒精当燃料却可以,这是双标”,亦有观点关怀农民处境,担心“别把农民好不容易找到的销售渠道整没了”。

指责专家“双标”未免苛刻。无论玉米最终用作工业酒精还是直接燃烧,其宿命或同为燃料,但其间存在着资源利用效率下的价值排序问题——让每一粒玉米发挥更大性价比,以更好地服务社会,这本是追求效率的题中应有之义。

然而,当前所有讨论几乎都建立在“所用皆为陈化粮”这一前提上。事实果真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

据极目新闻报道,该店开业初期确使用东北陈化粮,但随着名气增大,周边农户主动上门销售自家“卖不出的玉米”,店主坦言:“我也不太清楚是新鲜的还是卖不出的,有人报名我就收。”这表明,商家并无能力甄别玉米属性,理论上,不乏新鲜玉米被一并焚烧的可能,这无疑构成了实质性的粮食浪费。

另一方面,玉米作为燃料是否必然健康安全?答案同样是存疑的。

尽管不少消费者认为玉米是“天然燃料”,符合消费升级的健康期待,但有专家指出,玉米因其淀粉、蛋白质和脂肪构成,碳含量低于传统炭燃料,热值表现并不理想。更关键的是,其不完全燃烧可能生成更多醛类、苯并芘等致癌物质,环保与健康优势未必成立。

此次舆情可视为关于粮食浪费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一次正面交锋。双方在各自语境下皆有其理,核心在于如何统筹责任与义务、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市场经济中,“利”与“义”本是一体两面,完全可以统筹兼顾。毕竟,身处市场经济中,经济人趋利避害是理所应当的,如果农民的其他倾销渠道便捷顺畅,比店家开出的条件更诱人,相信农民也不愿意看到自己的辛苦劳作成为烤肉燃料。

从国际视野看,玉米价格波动已成常态。据“中国三农发布”去年十月文章,受全球玉米市场供应充裕等因素影响,我国玉米进口保持高位,连续4年超过进口配额,2023年更是达到2713万吨的历史第二高位,较上年增31.6%。国际低价玉米大量进口,无论是在实际供给层面,还是市场心理层面,对国内玉米价格平稳运行的冲击都在不断加大。值得注意的是,趋势正在逆转:农业农村部2025年1-8月数据显示,玉米进口量同比锐减92.9%,仅87.8万吨。这一变化必将促进国内玉米价格回归合理区间,为农民创造更多选择与获利空间。

但身处周期波动中的农民,当下最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帮助。《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明确提出,完善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提高农民种粮和主产区抓粮积极性。这正是政策层面的积极回应。

在各种舆论的交锋中,我们不应忘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才是这场争论的真正主角。每一粒在烈火中化为青烟的玉米,都映照着一位农民四季轮回的辛劳——从春耕的播种、夏日的田间管理,到秋收的运输晾晒,以及贯穿始终的“怕不下雨,更怕下暴雨”的精神压力。一切讨论,都应以切实保障他们的利益为前提。

宏观难题或非一朝一夕可解,农民或许也难以完全理解其中的复杂成因与破局之道。但在守法合规的底线之上,允许农民与商户基于市场逻辑,对自身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探索,为解决问题保留一份民间智慧,这也未尝不可。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