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中国开始调整人员,没直接裁员,而是推出自愿离职计划,四千多人签了字,补偿标准是N加11,干满三十年的老员工能拿八十万,一些中层领导拿到的补偿超过四百万,这数字比特斯拉和大众高不少。 奔驰近期在华推行的 "自愿离职" 方案,引发舆论热议。 这场涉及约 4000 名员工、补偿达 "N+11" 档位的调整,资深中层最高可获近 50 万欧元补偿,30 年工龄普通员工也能拿到数十万人民币 "离场费"。 看似 "花钱买清净" 的操作,实则是传统豪华车企在电动化浪潮下的无奈突围,背后藏着业绩承压、转型滞后的深层焦虑。 从表面看,这是一笔 "精算后的成本账",奔驰燃油车时代形成的组织架构,层级繁杂、岗位重叠,长期人力成本高且灵活性不足。 一次性高额补偿虽短期拉高支出,但相比常年低效薪酬总和更易核算,堪称 "买断未来负担"。 更重要的是,"自愿离职" 避开强制裁员的法律风险与舆论争议,对依赖品牌溢价的豪华车企而言,这种 "软着陆" 能最大程度维护声誉。 但成本优化只是表象,业绩下滑与转型乏力才是根本动因。 财报显示,奔驰第三季度在华销量降幅超两成,上半年净利与出货量双双回落,中国市场的颓势直接倒逼组织调整。 更致命的是电动化赛道的落后,德系传统品牌在华纯电市场份额仅约 5%,远不及本土品牌与特斯拉,当消费者加速向智能电动车迁移时,奔驰以燃油车为核心的组织体系,根本无法适配新赛道需求。 这场调整对员工与企业是双向考验。对员工而言,高额补偿是 "体面退场" 的缓冲,却难掩职业重置的焦虑 。 长期深耕燃油车业务的中层与基层,很难快速匹配新能源岗位需求,未来职业发展取决于技能更新与市场承载能力。 对奔驰来说,眼前要解决两道难题: 一是加速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与本地化供应链整合,重建市场竞争力;二是规避大规模人员流失导致的知识断层,平衡转型节奏与社会成本。 说到底,奔驰这场 "有钱也要裁人",是战略被动下的 "时间换空间"。高额补偿买的不是 "减负",而是转型的窗口期。 如果仅停留在精简人员层面,不彻底重构从燃油逻辑到电动与软件逻辑的体系,节省的短期成本终将沦为新一轮结构性内耗。 对奔驰而言,真正的考验不在于 "送走多少人",而在于能否借着这波调整,完成与新赛道的适配 ,这才是补偿背后最该兑现的价值。 对此,你还有什么看法呢? 信息来源 :大象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