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现象,俄军导弹只打击乌克兰第聂伯罗河左岸电力系统。俄军却没有

御史流芳悠久 2025-10-23 17:08:50

英国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现象,俄军导弹只打击乌克兰第聂伯罗河左岸电力系统。俄军却没有打,第聂伯罗河右岸电力系统。   英国《电讯报》称俄军发射的精准导弹和自杀式无人机,跟长了眼睛似的,就盯着第聂伯罗河左岸的电力设施炸,变电站、输电塔炸得一片狼藉,可河对岸的右岸电力系统,却一点儿事儿都没有。   要知道俄乌在第聂伯罗河两岸打得正凶,按说这种关键战线的能源设施都该是打击重点,俄军偏偏只炸一边,这里面肯定有门道。   要搞懂这事儿,得先说说第聂伯罗河两岸到底是谁在控制。现在的赫尔松州早就不是完整的战场了,俄罗斯攥着大概75%的地盘,第聂伯罗河左岸的核心区域就在里面,而右岸的赫尔松市区这些地方还在乌军手里,这条河其实就是双方的“军事分界线”。   更关键的是,左岸是乌军在南部前线的补给命脉,不管是渡河偷袭的小股部队,还是守阵地的大部队,雷达探测、运弹药、通消息全靠左岸的电网撑着。   之前就有消息说,乌军一支渡河小分队因为左岸变电站被炸,后勤跟不上导致弹药少了一半,刚上岸三分钟就被俄军火力全覆盖了。   俄军专炸左岸电力,说白了就是掐断乌军的“战场生命线”。现在打仗早不是光靠人往前冲了,就算是士兵手里的无人机,也得靠地面基站充电才能飞;更别说“海马斯”火箭炮这种重家伙,没有稳定的电力,连制导校准都做不了。   俄军用“榛树”高超音速导弹炸关键变电站,再派“天竺葵-3”无人机群补刀,这么一套组合拳下来,左岸电网动不动就瘫痪,直接让乌军顿涅茨克到红军城的铁路货运量降了60%,要知道这可是20万乌军的主要补给线啊。   这种精准打击比瞎轰炸管用多了,既废了对方的作战能力,又不用投入大量兵力去硬拼。   右岸之所以能保住,英国媒体点出了最关键的原因,就是怕碰了核电站这个“红线”。乌克兰西部有好几座大型核电站,像罗夫诺、赫梅利尼茨基这些,它们的输电网络跟右岸电网是连在一起的,形成了一个大能源体系。   俄军要是炸右岸的电力枢纽,导弹哪怕偏一点点,或者冲击波扫到输电主干线,都可能让核电站的冷却系统失灵。   核污染这东西可不分国界,一旦漏了,不光乌克兰遭殃,俄罗斯边境的罗斯托夫州、克里米亚都得受影响,甚至整个东欧的空气和水都得被污染,这种赔本买卖俄军肯定不会做。   除了核污染的风险,炸右岸也实在不划算。右岸虽然有乌军的据点,但更多地方全是民用设施,电力系统跟老百姓的供暖、医院的供电都缠在一起。   之前乌军偷袭俄控区的电力设施,导致10万老百姓停电,被西方媒体骂得狗血淋头。俄军要是炸右岸,肯定会伤到平民,到时候西方又得借机炒作“战争罪”,本来就有的制裁压力就更重了。   再看左岸,俄军控制区的老百姓早就安置好了,打击的时候能精准锁定和军事相关的电力节点,尽量少影响平民,国际上也挑不出大毛病。   更深层的原因,是俄军的整体打法,他们不是要把乌克兰彻底砸烂,而是通过炸掉电力设施,削弱乌克兰接着打的能力。左岸电力一瘫痪,乌军不光前线难受,后方造弹药的工厂也跟着掉链子。   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的弹药厂因为停电,155毫米炮弹一天的产量直接少了40%,修F-16战斗机的车间也只能靠柴油发电机勉强干活。这种打击刚好掐住了乌军的要害,西方给的武器再多,没有电力支撑也用不了;乌军士兵再能打,没有弹药补给也守不住阵地。   而且这种“挑着炸”的打法,还藏着心理战的意思。俄军就是要用行动告诉乌军,我有本事炸掉你所有电力系统,但我只炸前线的;同时也告诉西方,我知道轻重,不会搞出核危机,但你们要是接着给乌克兰送武器,就得做好往无底洞里砸钱的准备。   要知道修一座330千伏的变电站至少要3个月,关键设备还得从国外买,乌克兰光修电网就得花20亿美元,再加上要保障老百姓的生活,经济早就扛不住了。   现在再看俄军的打法就清楚了,炸左岸是精准打要害,瘫痪乌军的作战能力;不炸右岸是为了避开风险,既防止核污染,又不让西方抓住炒作“战争罪”的把柄。   这种有松有紧的策略,比瞎轰炸高明多了。现在深秋到了,乌克兰的供暖季也开始了,左岸电力老出问题,前线乌军肯定更难熬,而右岸虽然有电,却要面对西方援助减少的麻烦,毕竟欧盟自己都在能源危机里挣扎,德国已经把对乌克兰的电力出口砍了30%。   俄军这招“打左不打右”,说到底就是用最少的代价,把乌克兰的作战能力榨干,同时牢牢抓着战略主动权。要是乌军找不到别的能源补给办法,接下来在第聂伯河前线只会更被动。    

0 阅读:101

猜你喜欢

御史流芳悠久

御史流芳悠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