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签协议,要么加税155%,特朗普要中国二选一,只给一周考虑近期,中美贸易关系再度呈现出剑拔弩张的紧张态势。 这一局势让特朗普坐立难安,当地时间10月20日,在与澳大利亚总理会晤的场合,他公然向中国抛出了一个非此即彼的选项:要么在APEC峰会期间与美国达成贸易协议,否则便要面临高达155%的关税。 说起来,特朗普这次提出的“二选一”,并不是凭空冒出来的。熟悉中美贸易谈判的人都知道,从他第一次担任美国总统期间,就频繁用关税作为施压手段,2018年开始的中美贸易战里,他曾先后对中国数千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从最初的10%逐步提到25%。这次直接喊出155%,幅度远超以往,连美国国内的企业都坐不住了。 美国零售商协会在特朗普表态后的第二天就发了声明,里面明明白白写着“155%的关税会让美国消费者买单”。要知道,美国市面上近三成的小家电、五成以上的纺织服装都来自中国,一旦加税,这些商品的价格会直接涨上去。就像去年圣诞季,因为关税上调,美国超市里的中国产圣诞树装饰品价格涨了30%,不少消费者只能减少采购。这次要是真加到155%,后果更不敢想——小到手机充电器,大到家具,都会变成“奢侈品”,普通家庭的生活成本会直线上升。 更有意思的是,特朗普提的“APEC峰会期间达成协议”,时间点本身就很紧张。APEC峰会通常会期只有两三天,参会的都是各国领导人,主要讨论宏观合作方向,而贸易协议涉及关税减免、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等上百个细节,之前中美谈判团队面对面谈了十几轮,每轮都要花上一周甚至更久,现在只给一周考虑,还要在峰会期间敲定,这现实吗? 不少分析人士都看出来了,特朗普这么急,背后藏着国内的政治考量。他目前正处于竞选关键期,之前多次在竞选集会上拿“对华贸易”说事,想靠“强硬态度”争取选民支持。可他没算明白,对华加税不仅会坑了美国消费者,还会砸了美国农民的饭碗。中国是美国大豆、玉米的重要买家,2023年美国向中国出口了近300亿美元的农产品,要是因为加税引发反制,中国减少采购,美国农场主的粮食就会积压,价格暴跌。去年美国中西部就有不少大豆种植户因为销量下滑,不得不申请政府补贴,现在要是再出这事,这些农户恐怕不会再支持他。 中方的态度也很明确,外交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直接点明:“贸易谈判不是菜市场砍价,更不能搞极限施压。中国从不害怕威胁,任何单边加税措施,最终只会反噬自身。”这话不是空话,之前特朗普加征25%关税时,中国就对美国的汽车、农产品等商品采取了对等反制,结果美国汽车在华销量下滑18%,不少车企只能把生产线转移到其他国家,反而流失了中国市场。 大家可能会问,特朗普难道看不到这些后果吗?其实他未必看不到,只是现在竞选压力大,想靠“对华强硬”制造话题,转移国内对经济问题的关注。可贸易不是零和游戏,你加税我反制,最后只会让全球供应链混乱——中国的工厂可能因为订单减少裁员,美国的商店可能因为缺货关门,连其他国家的企业都会被波及。就像之前东南亚的电子厂,因为中美关税战,零件供应断了链,不得不停工半个月。 说到底,中美作为全球前两大经济体,贸易合作应该是互利共赢的,靠威胁、施压根本解决不了问题。155%的关税听起来吓人,可真要实施,受伤的不仅是中美两国,还有全球的消费者和企业。希望特朗普能清醒一点,别把政治算计凌驾于经济规律之上,回到平等协商的轨道上来,这才是对双方都有利的选择。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普京为特朗普提出结束战争的条件本周,克里姆林宫主人普京在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
【13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