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早苗当选日本首相,贺电却少得可怜,也就韩、越几个国家表态,美国都只让驻日大使随便说了句。这哪是在等,分明是在观望。 她那鹰派立场太扎眼,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让邻国犯嘀咕,联合政权又脆弱得像纸糊的。 各国都怕热脸贴了冷屁股,先看她怎么走棋。 高市早苗当选日本首相这事儿,国际上的反应有点冷清,这本身就挺耐人寻味的。按理说,日本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换了个领导人,理应收到一堆雪片般的贺电才对。 可现实呢?寥寥无几,除了几个关系特别微妙的邻居,连最铁杆的盟友美国,都只是让驻日大使不咸不淡地发了句祝贺。 这根本不是什么外交礼仪上的延迟,而是一种集体性的观望,一种小心翼翼的试探。大家都在等,等她先亮出底牌。 她身上的“鹰派”标签实在太扎眼了。这不是随便说说的,而是有实实在在的政策主张作为支撑。她曾多次公开表示要大幅增加防卫预算,甚至提出要将国防开支提升到GDP的2%以上,这个数字在和平宪法框架下的日本,曾经是不可想象的。 更让周边国家警惕的是,她对于修改宪法第九条,也就是放弃战争权的条款,态度一直非常积极。这种强硬的军事姿态,对于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亚洲邻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刺激信号。 你想想,一个家门口的邻居突然开始磨刀霍霍,还要把“不主动打人”的家规给改了,谁能睡得安稳?这种不安,直接就体现在了外交辞令的吝啬上。 比军事姿态更让人犯嘀咕的,是她对历史问题的态度。高市早苗在历史问题上的言行,一直是她政治履历中一个极具争议的部分。她不仅多次参拜供奉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还在“慰安妇”等问题上发表过被外界视为否认或淡化侵略责任的言论。 这些行为就像一根根刺,深深扎在韩国、中国等受害国的心里。一个对历史缺乏深刻反省、甚至试图美化侵略的领导人,如何能赢得邻国的信任? 贺电不仅仅是礼节,更是一种政治姿态的认可。在历史问题这颗定时炸弹还没拆除之前,任何热情的祝贺都可能被解读为对错误历史的纵容,这笔账,各国都算得很清楚。 美国的反应尤其值得玩味。作为日本的“保护伞”,美国的态度通常被视为风向标。但这次,白宫的沉默和驻日大使的轻描淡写,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反差。 这背后其实是一种复杂的战略考量。美国当然希望日本在亚太地区扮演更积极的角色,分担更多的安全压力,尤其是在制衡中国的问题上。从这个角度看,高市早苗的强硬似乎正合其意。但美国又怕她“用力过猛”,成为一个不可控的“麻烦制造者”。 一个在历史问题上不断挑衅邻国、导致地区局势紧张的日本,并不符合美国的整体利益。那会打乱美国自己的战略节奏,甚至可能把美国拖入不必要的冲突中。 所以,美国选择了一种“有限度认可”的方式,既承认了选举结果,又没有给予过高的热情,给自己留足了回旋的余地。 再看日本国内,高市早苗的权力基础也并不稳固。她所领导的联合政权,被形容为“纸糊的”一点也不为过。自民党内部派系林立,她所代表的保守派势力虽然声音响亮,但并未能形成绝对优势。为了维持政权,她必须在党内各派系之间进行艰难的平衡和妥协。 这意味着她许多激进的政策主张,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可能会被大大稀释,甚至被迫搁浅。一个连国内都无法完全掌控的领导人,其外交政策的连续性和可靠性自然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国际社会看得明白,现在就急着跟她套近乎,万一她明天就因为内斗下台了,岂不是热脸贴了冷屁股?这种政治风险,谁都不想冒。 所以,这场“贺电荒”的本质,是一场国际政治中的“压力测试”。各国都在通过沉默,向高市早苗传递一个信息:你的每一个动作,我们都在看。 你的第一份内阁名单,你的第一次施政演说,你与邻国领导人的第一次通话,甚至你对靖国神社问题的第一个表态,都将成为大家判断你未来走向的依据。 她就像一个刚走上棋盘的棋手,周围所有的对手和潜在盟友,都在屏息凝神,等待她落下第一颗子。 那么,后续还会有国家补发贺电吗?答案几乎是肯定的,但这完全取决于高市早苗如何走接下来的棋。 如果她上任后,选择了一种更为务实和温和的姿态,在历史问题上展现出更多的克制,在军事扩张上放慢脚步,那么那些持观望态度的国家自然会逐渐靠拢,贺电和外交互动也会随之而来。 可如果她一上来就大刀阔斧地推行其鹰派议程,那么国际社会的孤立可能会持续更长时间,甚至引发新一轮的地区紧张。这盘棋,才刚刚开始,你觉得她会怎么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