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孩子会分享?先学会忍受他们的小自私! 在很多家长的心里,孩子的“自私”似乎是一种令人头疼的缺点。每次看到孩子独占一块饼干,不愿意和同伴分享,心中难免会生出些焦虑和不安。我们希望他们早点懂得慷慨、学会分享,让自己的善良在日常点滴中展现出来。但是,现实中的孩子,似乎总在“自私”与“分享”之间摇摆。这到底是为什么?又该如何正确引导? 我记得有一次带女儿去公园玩,看着她拿着两个玩具车,小心翼翼地推着。旁边的小朋友也走过来,渴望一起玩。此时,我心里暗自期待:这是培养分享的好机会!于是我轻声对女儿说:“你可以和她一起玩,把玩具车借给她,好吗?”女儿看了看我,又看了看那个小伙伴,犹豫了一下,然后毫不犹豫地把玩具车递过去。那一刻,我心里暗暗松了一口气,以为自己成功地引导了她去做“善良的事”。 然而,没想到第二天,她在幼儿园又表现出了强烈的占有欲。一块小饼干,她要自己全部吃完,不愿意分享。老师告诉我,孩子在玩耍中经常固执己见,喜欢把自己收藏的东西视为“宝贝”。我心里有点不耐烦,不由自主地责备自己:是不是我太注重“培养”她的“分享精神”,反而让她变得更加“自我”?其实,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孩子的“自私”其实是一种天性,甚至可以说是正常的成长阶段。婴幼儿时期,他们的认知还未成熟,无法理解“分享”的意义。到了一定年龄,孩子需要在“自我中心”与“社会合作”之间学习平衡。这一过程,既需要父母的引导,也需要他们自己的实践。有时候,父母越是急于灌输“分享”的观念,反而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相反,如果我们学会忍受孩子的“自私”,给他们一点时间与空间去体验、去探索,这样的教育效果会更自然、更持久。 为什么忍受孩子的“小自私”很重要?原因很简单:儿童的心理成长需要“练习场”。他们在不断的试错、体验中逐渐理解“分享”的重要性。小孩子的“自私”其实是“自我认知”的一种表现。比如,孩子用“这是我的”来强调自己的拥有感,这是他们在试图理解“界限”和“归属感”。当我们一味地阻止他们“自我保护”的表现,只会让他们觉得“分享”是一种被强制接受的耻辱,而不是真正出自内心的善意。 因此,家长要学会“耐心等待”。不要每次孩子表现出一点点“自私”,就马上批评或者剥夺他们的东西。相反,可以借助一些策略,比如:当孩子愿意给出一些东西时,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比如:“你把玩具分享给小朋友,真棒!你是个大方的小孩。”这样潜移默化,慢慢让他们理解“分享”是一种快乐、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当孩子遇到小伙伴的“自私”时,也不要一味指责,而是教导他们如何体谅对方,从而培养出同理心。 此外,家长还可以以身作则。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多展现出分享和善待他人的行为。比如,与亲友分享食物,帮助邻居做事,甚至在公共场合主动让座。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这些行为的价值,逐步形成待人善良、乐于分享的习惯。 当然,关于“忍受”与“引导”的平衡也很重要。我们不能一味纵容孩子的“自私”,也不能一味强制他们去“分享”而不顾感受。有时候,小孩子的“自私”是他们探索世界和确认自我的必要一步。家长要像一位巧妙的导航者,既要在他们迷茫时给予指引,又要在他们试探边界时给予空间。 总结一下,想孩子会分享,先要学会忍受他们的小自私。这不是简单的容忍,而是一种理解,一种耐心。理解他们还在成长的阶段,理解“自私”是孩子的本能反应,更理解引导却不能一蹴而就。只有这样,孩子在自我认知与社会交往中,才能真正走得稳,走得远。让我们既不急于“灌输”,也不盲目“放任”,用心去陪伴他们的成长过程。毕竟,忍受了他们的“小自私”,我们才能期待他们长大后,成为懂得分享、善良待人的大孩子。如何教育孩子 你听到过的三观最正的一句话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