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晓梦”不是姑娘,是个95后小伙,真名小于。 他把周迅在《风声》里演的烈士名字,偷偷写在自己教案封面,一写就是16年。 2023年11月,4K版《风声》重映,热搜里全是“周迅眼神杀”。 同一晚,小于在贵州毕节山村的土操场上,把两张课桌拼成“幕布”,给38个孩子放这部老片。 片尾字幕出现时,他按下暂停,指着屏幕说:“这个人把命给了信仰,我把名字借给她,把日子给你们。” 数据挺冷: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说,像小于这样扎在山区超过5年的90后,只占长期支教队伍的4%。 更冷的是,他们几乎不上热搜,连朋友圈都三天可见。 有人问他图啥,小于掰着指头算: “16年,我送走了12届小学毕业生,5个考上县重点,1个回村接班当语文老师——这回报率,比炒股刺激。” 电影散场,孩子们把粉笔头当烟花扔,小于弯腰捡起,顺手在黑板上写下明天的课表。 那一刻,没人记得流量,只记得粉笔灰在灯光里飘,像一场不会落幕的雪。 银幕会暗,名字会旧,课表却每天翻新。 小于说,这就是他理解的“信仰”——不喊口号,只把下一行课表写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