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一辈子太孤独,太悲观! 1819年就发表了巨著900多页《作为意志和表现的世界》,那年他才30岁,他认为,只要他的著作一发表,立马应该在欧洲,在世界引起轰动。近代哲学以来的理性主义精神哲学全部应该进入垃圾堆,他雄心勃勃要挑战黑格尔,但奈何巨著发表之后无人问津,跟黑格尔在柏林大学的对战,最终也黯然离场,失败了。 叔本华本来就具有悲观主义的色彩,他认为人类历史是走向堕落的,他不敢忍受这种自己的才华被辱没被忽视,他觉得世界都跟他在作对,所有人都看不到他自己的内心,无法和他交流,他才是那个天才,而世人都不配。 “如果你是一个天才,有可能不是你配不上这个时代,而是时代配不上你”。 1833年,隐居法国一个小镇,在这里,他甘愿寂寞,忍受寂寞,在寂寞当中思索着人生与世界。 1844年,他再一次发表了巨著的第二版,但依然无人问津。他快要绝望了,为什么? 1859年,他把900多页的巨著摘录成格言警句,发表了一本小册子《附录与补遗》,结果却与预期相反,小册子引起轰动,他终于成功了。 但此时,他已经72岁了。 30岁发表了著作,42年之后才引起轰动,这让他的内心非常的感慨与激动,迟到的40年。 但同时,这个时候,他想到了与整个世界对抗了40年,自甘堕落到法国,忍受寂寞,是不是自己错了?是不是应该一开始就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向世人逐步解释他的书,让世人接受他的思想,而不是一上来就是900多页的惶煌巨著? 但想到这些,他说他理解了伟大的比特拉克的那句话:“当你走了一天的路,傍晚的时候到达了,那也值得了”。 他最终的一生,是值得的。 叔本华的终极的悲观主义是出了名的,但是相比于尼采,他还是幸福的,毕竟在晚年获得了成功,一切的辛酸也都值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