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新加坡华人终于说了实话,他表示,在新加坡的华人,根本不在乎中国到底好不好,很

史鉴奇谈 2025-10-25 13:05:53

一位新加坡华人终于说了实话,他表示,在新加坡的华人,根本不在乎中国到底好不好,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新加坡有70%的华人人口到这里,华人一定是最受欢迎的,但是恰恰相反。   你得知道新加坡华人和我们中国人早就是两码事了。他们在这儿已经生活了好几代从思想到习惯都彻底本地化了。   年轻一代基本全用英文交流平时聊的都是新加坡自己的那点事儿。你走在街上看到那些华人面孔要是上去喊一声“同胞”搞不好会碰一鼻子灰。   人家会认真地纠正你“我是新加坡人不是中国人”。这种身份上的界限他们划得非常清楚。   这种隔阂背后是有历史原因的。新加坡建国才几十年之前被英国殖民过也短暂加入过马来西亚。那时候的华人先辈们多是福建广东一带过来谋生的穷苦人。   建国后为了在东南亚立足李光耀那代领导人刻意推行西式教育把英文定为官方语言甚至关闭了华文大学。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整个国家的文化导向就和中华母体逐渐脱钩了。现在四五十岁的那批新加坡人虽然长着华人脸但思维模式已经很西方了。   更直接的影响来自近二三十年涌入的中国新移民。本地华人和这些新来的同胞之间并没有出现“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场面。   相反资源争夺成了矛盾的焦点。不少新加坡人觉得新移民抢了他们的工作机会推高了房价。   社交媒体上经常能看到三种抱怨:一是双方社会文化差异大“虽然长得像但根本不是一路人”;二是新移民挤占了本地人资源;三是怀疑这些人的国家忠诚度觉得他们拿了新加坡身份心却还在中国。   有意思的是同样是华人背景的马来西亚裔就不会被这么排斥。新加坡人把他们当“自己人”却把中国新移民当“外人”。   这种微妙区别恰恰说明问题不在种族本身而在于是不是“我们新加坡这条船上的”。甚至有些新加坡华人商家对中国反而抱有更强的竞争意识。   当然也不是所有新加坡华人都对中国无感。毕竟血脉渊源摆在那里。一些传统节日和饮食习惯他们还是保留的。   牛车水这样的唐人街依然红灯笼高挂弥漫着浓浓的华人烟火气。2019年有调查显示不少年轻新加坡华人对华族文化是有兴趣的其中23%的人觉得接触传统文化是很自然的事19%的人想学好华语方便和长辈沟通还有19%的人直言学中文是看中中国崛起带来的机会。   李显龙总理也说过学华语能帮大家“更好地了解我们的根”。不过这种文化联系更多是实用主义的。   说到务实就不得不提经济层面的现实考量。新加坡人虽然情感上不那么贴近中国但对中国的发展机遇心里是很清楚的。   近几年中国品牌在新加坡越来越受欢迎比如比亚迪的电动车还有霸王茶姬这类新潮饮品店都成功打入了本地市场。   有新加坡年轻人坦言以前觉得“中国制造”代表廉价现在看法完全变了觉得中国产品又酷又有创新力。   官方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游客入境人数排第一新加坡和中国自2013年起就是重要贸易伙伴。这种紧密的经济联系让新加坡人在看待中国时不得不保持一种务实态度。   2024年有民调显示过半新加坡人认为中国在东南亚影响力超过美国而且更愿意把中国当作战略合作伙伴。新加坡教育部长陈振声说得很直白:“我们不是中国‘只能共享乐的朋友’……我们对中国的潜力和挑战持务实态度”。这话其实代表了很多人的真实想法:情感上不亲近但利益上必须合作。   所以那位新加坡华人说的“不在乎中国好不好”其实需要换个角度理解。它不是冷漠而是新加坡独特国情下的身份选择。几代人的西化教育地缘政治的生存策略加上新老移民的现实矛盾共同塑造了这种复杂心态。对于新加坡华人来说“华人”是他们的历史背景但“新加坡人”才是他们真正的现实身份。他们首先效忠的是新加坡这个国家而不是远方的“文化故土”。明白了这一点你大概就不会再惊讶于他们的“不在乎”了。

0 阅读:0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