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究竟比宋祖英差在哪?”2011年一次颁奖晚会上,那英和宋祖英同台,谁知主持人的一句无心之言,引得那英当场发飙,而接下来宋祖英的一句话,让在场的人知道了什么叫“秒杀”。 2024 年音乐教育论坛,宋祖英与那英同坐嘉宾席。 主持人问 “如何看待音乐流派差异”,两人相视一笑。 那英先开口:“当年我太较真,现在懂了各有各的好。”宋祖英接着说:“能打动人心的,都是好音乐。” 这温馨画面,让人想起 2011 年颁奖晚会的剑拔弩张。 主持人一句 “宋老师国宝级,那姐接地气”,点燃那英情绪。 她攥着话筒质问:“流行音乐就低人一等?”宋祖英没接话,只在后台递了杯温水给她。 时间回到 1998 年春晚后台,两人第一次正式见面。 宋祖英刚唱完《好日子》,那英在旁鼓掌:“您这嗓子绝了!”宋祖英笑着回:“你的《征服》我女儿天天唱。” 那时的她们,还没被卷入 “谁更优秀” 的比较中。 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两人的舞台轨迹明显不同。 宋祖英与多明戈合唱《我和你》,站在主体育场中央。 那英则在奥运村演出,为运动员唱《微笑》。 一个代表国家形象,一个贴近大众生活。 那英的音乐之路,从沈阳歌舞团的模仿开始。 她唱苏芮的歌能以假乱真,“苏丙” 名号传遍东北。 后来靠《一笑而过》《默》等歌,成流行乐坛标杆。 她的唱腔里,藏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宋祖英的成长,离不开湘西山区的滋养。 12 岁进县剧团学唱民歌,后来考上中国音乐学院。 从《小背篓》到《爱我中华》,每首歌都成经典。 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让她成民族音乐代言人。 2015 年是两人转型的关键节点。 宋祖英担任文工团团长,开始专注民族音乐传承。 她走访 20 多个省市,收集整理民间老调子。 办公室里的录音笔,存着上千段采风素材。 同年,那英加入《中国好声音》当导师。 她发掘梁博、张碧晨等新人,成 “伯乐导师”。 节目里她敢说敢评,“那式点评” 成热门话题。 她说:“我想让更多好嗓子被看见。” 2018 年某公益演出,两人意外同台合唱。 选的是《茉莉花》,宋祖英用民族唱法起调。 那英接流行唱腔,两种声音融合得格外和谐。 台下观众惊呼:“原来还能这么唱!” 如今再看两人的音乐影响,各有侧重。 宋祖英培养的民族歌手,多次在国际获奖。 她主编的《中国民族声乐教程》,成高校教材。 她常说:“民族音乐不能断,得有人接着传。” 那英则持续活跃在流行音乐一线。 2023 年举办 “那世界” 巡回演唱会,场场爆满。 她还发起 “新人计划”,给年轻歌手提供舞台。 她的微博里,一半内容是分享新人作品。 2024 年音乐论坛结束后,两人一起接受采访。 记者问 “现在还会在意比较吗”,那英笑着摇头。 宋祖英补充:“我们就像两种乐器,各有各的音色。” 说完,两人并肩离开,背影在夕阳下格外融洽。 现在的宋祖英,除了工作,常去各地采风。 上个月还在贵州山区,跟老艺人学唱苗歌。 她的手机相册里,满是民间乐器和歌手的照片。 偶尔参加演出,依旧保持着低调沉稳的风格。 那英则忙着筹备新专辑,还计划开校园巡演。 她在录音棚里反复打磨细节,对自己要求极高。 空闲时会去看《中国好声音》重播,研究学员表现。 她的生活,依旧围绕着流行音乐和新人培养。 音乐圈的 “雅俗之争”,因她们的和解渐渐平息。 年轻音乐人开始大胆融合,创作出更多新作品。 而宋祖英与那英,用各自的坚持证明:不管是民族还是流行,能留下的,都是真心之作。 官方信源: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官方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