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馄饨
昨天直播时,有人问,在意大利10天,回上海想吃“菜肉馄饨”吗?
我一愣。
我从小到大的词典里,没有“菜肉馄饨”这个词。上海人称呼左转弯、右转弯,是“大转弯”、“小转弯”。对地道上海人而言,馄饨只分为两种:大馄饨,小馄饨。
当你脱口而出“大馄饨”三个字,任何一个本土上海人,脑海里即刻浮现的,必然是菜肉比例恰到好处的“大馄饨”。这是无需解释的本土共识。
小馄饨是纯肉的馅,吃的是那一口滑溜的皮子和清鲜的汤水,如同点心;而大馄饨,则是扎扎实实的主食。
大馄饨的馅心,是美味的灵魂所在。以前吃大馄饨,总是荠菜肉馅。荠菜买回来,择洗清爽,焯过水,“笃笃笃”地切碎。猪肉要买前腿肉,斩成肉糜,但绝不能成泥,要保留些许颗粒感,吃口才有劲道。
调馅是个技术活,更是“上海人的纠结”。肉糜要搅打到黏稠起胶,加荠菜末,加入盐、糖、黄酒、少许生抽提鲜。最好加一勺熬好的猪油。
上海人包大馄饨,父母管包,小孩管吃。汤头,虽看似配角,却不可或缺。
以前,爱吃大馄饨。现在,爱吃葱油拌面。因为大馄饨包起来,有点烦。就像现在有点上海人,喜欢掼蛋,不喜欢大怪路子了。不过,吃一碗家里包的大馄饨,是日常,也是幸福。这是毫不马虎的尊重与热爱,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生活美学。
上海市今日热点上海闲话上海晏秋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