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企成功提炼高纯度稀土,在打破中国垄断上迈出了“历史性一步”?中方看完后久久无语

笑看云烟 2025-10-26 01:52:50

美企成功提炼高纯度稀土,在打破中国垄断上迈出了“历史性一步”?中方看完后久久无语:这思路实在太奇葩! 一家公司在美国宣布成功提炼出纯度高达99.999%的关键稀土,甚至自豪地称这是“历史性的一步”,能够帮助美国摆脱对外依赖。 媒体纷纷称赞,但让真正懂行的中国专家听到这个消息,却表现得相当平淡,甚至觉得这种技术路线有些“奇怪”。   这背后反映的是一场关于稀土霸权的博弈,美国的一方高调宣扬技术突破,而另一方,中国则通过稳步建设的产业链,默默地把控着全球稀土产业的命脉,美国的技术突破,虽然看似令人瞩目,但实际上面临着严峻的现实挑战。   这项技术来自Molycorp公司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实验室的研发,他们通过一种名为“分子识别萃取”的方法,将镝和铽的纯度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听起来非常厉害,但当这一技术成果从实验室进入市场时,它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成本,每克萃取剂的价格超过200美元,而且是一次性使用。 按这种成本计算,生产一公斤高纯度的稀土,成本竟然能高达十几万美元,是中国生产成本的50倍以上,更糟糕的是,连一个像样的成品都做不出来。 相比之下,中国北方的稀土生产线,一天就能生产出200吨高纯度稀土,美国国内最大稀土公司MPMaterials虽然在美国本土投资10亿美元建立精炼厂,但去年仍然亏损超过6500万美元。 而更让人痛心的是,这家公司八成的收入,竟然还来自于将矿产卖给中国,无论技术多么创新,最终市场还是被中国牢牢把控。   问题是,美国和澳大利亚对于稀土产业链的理解,一开始就偏离了正确轨道,他们签订了总值85亿美元的矿产协议,计划在西澳建设镓精炼厂,目标是大量开采原材料并进行初步加工。 而且他们盯上的正是稀土“微笑曲线”上附加值最低的部分,真正有价值、技术含量最高的分离精炼和磁体制造,才是中国数十年磨砺下形成的核心竞争力。   一个鲜明的例子是澳大利亚的莱纳斯公司,虽然莱纳斯是全球第二大稀土分离企业,但它依然不得不把加工后的产品运送到中国进行最终精炼,去年,莱纳斯的净利润仅为590万澳元,远低于市场预期。   很显然,这种依赖并非偶然,中国不仅掌握了全球超过九成的精炼产能和几乎所有的永磁体制造技术,尤其是在生产F-35战机和核磁共振设备所需的中重稀土方面,中国的储量占全球80%以上。 这些资源大多集中在江西、福建一带,而中国从2011年开始打造的“专利丛林”,形成了一个严密的技术壁垒,其他国家根本无法突破。   面对这样的差距,美国并没有选择与中国竞争,而是采取了“项目制”的方式进行追赶,美国国防部为路易斯安那州的Ucore公司追加了1840万美元,并与爱达荷实验室合作建立中试工厂。 虽然这些行动看似不少,但它们的效果依旧有限,当前,美国本土的稀土冶炼产能仍然不到全球总量的1%,而且美国约87%的武器系统仍需依赖中国的稀土供应。   相对而言,中国在这一领域采取的是“生态系统”的战略,从内部来说,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闭环,涵盖了生产、监管到出口的各个方面。 中国政府联合七个部门进行打击走私,封堵一切可能的漏洞,同时,国内企业还开始在坦桑尼亚、布隆迪等地建设工厂,输出成套的技术和标准。   高盛的预测表明,如果稀土相关产业的供应减少10%,全球经济产出可能会损失1500亿美元,这恰恰揭示了,谁掌握了稀土产业的生态系统,谁就掌握了全球高科技产业的命脉。   最终美国和澳大利亚想要复制的,并不是几座矿山或者几项技术,而是中国花费半个多世纪,用市场、技术和国家意志铸就的产业“护城河”。 美国宣称的“历史性突破”,在中国专家看来,就像是试图用一颗精美的石子去改变已经形成庞大生态的奔腾大河的流向。

0 阅读:986
笑看云烟

笑看云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