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家人看病,发现一个普遍误区:很多人以为医保卡里个人账户的钱用完了,看病买药就得全部自费。 上周陪外婆去社区医院看高血压,缴费时收银员一句“您个人账户余额不足”,外婆脸立马拉下来了。她攥着降压药处方单就要往出走,嘴里念叨:“这药一盒四十多,每月得两盒,个人账户空了全自费,咱不买了”。我正想劝,值班医生刚好路过,一听就笑了:“阿姨您别急,报销的钱跟个人账户没关系!” 医生直接把我们拉到收费窗口,指着电脑屏幕上的报销明细:“您看,这‘个人账户’是您自己交的钱,用来付平时的小额药费或自付部分,相当于‘零花钱’;真正管报销的是‘统筹基金’,那是单位交的钱凑成的‘大池子’,只要您医保正常缴费,这钱就能用。” 说着他输了处方,系统立马跳出数据:外婆的药在医保目录里,扣除100元职工门诊起付线后,剩下的按80%报销 ,原本86元的药费,统筹基金直接划走了68.8元,外婆只需要掏17.2元现金。 你敢信吗?旁边排队的大爷听完也凑过来,说自己上月个人账户空了,硬是扛着咳嗽没来看病,结果拖成肺炎住院。“早知道住院报销跟个人账户没关系,我哪会遭这罪!” 医生接过话头:“住院更不用愁,北京住院起付线1300元,武汉才800元,超过的部分统筹基金直接报,跟个人账户余额一毛钱关系没有。” 他还举了淄博的例子,职工普通门诊起付线100元,退休职工能报85%,封顶5500元 ,这额度够覆盖大多数慢性病患者的药费了。 你有没有过个人账户用完就不敢开药的经历?我猜不少人跟我外婆一样,把个人账户当成了医保的全部,压根不知道还有统筹基金这个“靠山”。这误区真坑人!2024年医保改革后,单位缴纳的钱全进统筹基金 ,就是为了增强报销能力,可很多人连改革内容都没看,白白浪费了保障权益。 更贴心的是“家庭共济”功能,2025年新规里,个人账户的钱能给配偶、父母、甚至兄弟姐妹用。我表姐上个月给她妈买药,就是用自己的个人账户余额付的自付部分,在收费窗口绑个亲属关系就行,系统自动扣款。有次我帮外公交居民医保,直接从我的医保钱包转了钱过去,跨省都能用 ,这比以前方便太多了。 这里得拆三个门道,不然真不懂医保的“套路”。第一个是统筹基金的核心作用,它是医保报销的主力,由所有参保人共同的资金组成,专门支付政策内的医疗费用,个人账户空了丝毫不影响它发挥作用。第二个是门诊统筹待遇,不管职工还是居民医保,门诊看病都能报,比如江苏居民在基层医院报销比例超50%,“两病”用药甚至无起付线 ,这都是个人账户之外的福利。第三个是家庭共济的延伸价值,它把个人账户从“个人专属”变成了“全家共享”,尤其适合老人、孩子账户余额不足的情况。 你知道自己所在地区的门诊起付线是多少吗?我之前也不清楚,直到外婆这次看病才特意查了,发现不同等级医院还不一样,社区医院报销比例最高,这也是引导大家去基层看病的巧思。可很多人只顾着刷医保卡,从来没仔细看过报销单上的“统筹支付”一栏,白白错过了该享受的待遇。 有人说“医保政策太复杂,看不懂”,这话我不认同。明明打个12333电话就能问清,或者在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上查明细,偏要凭“想当然”下结论。就像隔壁张叔,个人账户空了宁愿花高价买保健品治病,也不肯去医院,说穿了就是不懂统筹报销的规矩,最后花了更多冤枉钱。 个人账户只是医保的“冰山一角”,真正能扛事的是统筹基金和各项附加待遇。把个人账户用完等同于全自费,是对医保制度的误解,更是在放弃自己的合法权益。看病时多问一句医生,缴费时多看一眼报销单,花五分钟研究下当地政策,就能避免这种低级误区。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