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三部分之第五板块,最后一个板块,世界大同该有的样子。
15.2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传统的解读——孔子在陈国断绝了粮食,跟从的人都饿病了,躺着不能起来。子路生气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窘没有办法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在困窘时还能固守正道,小人一困窘就会胡作非为。”
但从诗经的维度,也就是诗言志结合不相的知,思无邪结合求无的仁的角度;表相的背后,不相的内在意境体现了君子和小人的选择。结合一以贯之,上句的起心动念,内在的价值观。这句就是具体表现形式,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固穷的意境,是经受住考验,选择坚守初心,其实易经多处的利贞就是这个意思。
这句体现了遇到磨难的时候,君子选择仁德,起心动念就可以做到君子固穷;但是小人选择功利性价值观,为了自己、结果为导向的选择必然就是,小人穷斯滥矣。
这句的背景是遇到了危机,人在最危险的时候,体现的就是内心的价值观的反应。生死考验的时候,这里不存在伪君子的表面做作。这才是真正的考验,考验内心,考验起心动念,考验内在的仁德体现。
这句外在含义,在于价值观导向的应变,属于君子的良知反应或者小人的私欲应变。这是最真实的内在价值观反应,君子体现就是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概念;小人体现私欲的遮蔽形成的心中贼。之前分析过,论语里君子的比例为百万分之一,为何说不要考验人性,人不知的社会,贪嗔痴以及意必固我,孔子第一句就体现出来了;没有开悟的人,都会着相,所以不要考验人性,不然必然失望。因为没有内修过的人都做不到,这是普遍规律。
这句的核心就是固,就是价值观,是固有的内在致良知功夫。君子内求,求无的仁不相的知,对于穷是可以不相的,对于名利是无求的。所以核心在于是否合道,当为则为,不当为则不为。也就是说邦有道,则为,可富贵,无私奉献,做了贡献,邦有道不会让奉献者吃亏,甚至得到更多,所以自然富贵。
邦无道,功利性价值观,都是不择手段的名闻利养,不是按照实际贡献作为回报的衡量标准,做好人必须不留名而且不能图回报,坏人反而得到包容和更多资源。如此的大环境下,好人没好报的奉献者自然贫困;恶人没有恶报、巧取豪夺的坏人反而得到富贵。
不过对于君子来说,君子不器,不相的般若智慧。富贵与贫困都是可以不相的,君子固穷在于内求,在于内在的本质,为道服务。唯一的标准,就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君子固守的是信念,是朝闻道夕死可的信仰。
仁德需要内心来体现,而内心需要危难时候,价值观的应对才能体现。这是考验,更是君子该固守的,不可动摇的信仰。对于信仰、于德于道,也就是为道服务的一以贯之,身边的名利以及肉身皮囊都是可以不相的。求无的仁,名闻利养怎么能干扰君子内心的清净呢?
但是小人,为私欲服务、为名利服务;遇到了困境之后的选择,必然就是不择手段以及没有原则、没有底线。俄罗斯音乐厅的恐怖袭击事件,目前看就是乌克兰和北约在处于困境下的小人穷斯滥矣。还有以色列,战事不顺的情况,就更是肆无忌惮的轰炸医院,杀戮平民以及联合国工作者。为何犹太人在巴以冲突中,民心尽失;因为就是这句——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一对比很明显,以色列选择的就是小人穷斯滥矣。这就是以色列的内心,更是他的本质。典型的小人无疑啊?所以,世界人民的良知共鸣,民心所向,包括现在觉醒的联合国,都看清了犹太人的真实嘴脸。
这是规律,更是人性,巴以冲突下一步并不乐观。小人穷斯滥矣,意味着无所不用其极,以色列越被动,越会更没底线和良知的做出,反人类罪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