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对伤亡承受能力为啥这么高?因为战争就是最大用工单位,当和平年代的生存已无法

地缘历史 2025-10-27 19:23:11

俄罗斯对伤亡承受能力为啥这么高?因为战争就是最大用工单位,当和平年代的生存已无法提供尊严,战争就会成为实现生命价值的捷径,说也就是战争经济学。   2025年10月的俄罗斯,GDP看起来在增长,战争机器在轰鸣,但这个国家的心脏早已被撕裂。   你可以在莫斯科中心的咖啡馆里听到爵士乐,但在远东的图瓦、布里亚特,人们靠阵亡换来了一栋房子,两台车,还有孩子上学的学费。   战争,成了他们生活中唯一能兑现未来的“工作机会”。   没人会告诉你,俄罗斯现在最大的“用工单位”不是国有企业,也不是私营科技公司,而是军队。更准确地说,是战争本身。   前线合同兵的起薪是每月21万卢布,远高于全国平均工资的两倍还多。更别说打仗立功,还有额外奖金。   如果死了,家属还能一次拿到1500万卢布的赔偿。这笔钱,在布里亚特这样的地方,足够让一个家族翻身,甚至跨越几代人的贫困。   所以你才会看到,越是偏远落后的地区,越是“踊跃”参战。这不是爱国主义的胜利,而是现实的逼迫。   图瓦地区的银行存款暴涨151%,但这不是靠工厂开工,是靠尸体换来的。   阿尔泰的酒吧生意火爆,不是因为经济复苏,是因为战地奖金太容易花了。他们不是不知道死亡的代价,只是知道活着的尊严更贵。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战争,这是一个国家用生命填出的经济模型。   2023年到2024年,仅阵亡抚恤金就发出了300亿美元,相当于俄罗斯全年国防预算的四分之一。   这笔钱没有流进军工厂,却精准砸进了那些本来快要断气的边疆小城。于是你会看到一个看似荒谬却合理的景象:战争在杀人,却也在“救人”。   有人说这是“21世纪最黑暗的凯恩斯主义”。但更准确的说法是:这是一种用死亡拉动内需的经济学。   当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被战争绑架,GDP增长就成了幻觉。2024年俄罗斯的GDP增长了4%,但同期通胀也飙升到了10%。   更严重的是,劳动力严重短缺,年轻人不是在前线,就是在准备上前线。剩下的只能靠移民和老人苦撑。   而这一切,并不是全国人民一起扛下的代价。真正流血的是边疆,是穷人,是那些根本不在国家新闻版图上的小民族。   布里亚特、西伯利亚、鞑靼人,这些名字你在普京的演讲里永远听不到。但他们的儿子在战壕里死得最多。   他们的尸体回来的时候,连个像样的棺材都没有,却要在村里举行“英雄欢迎仪式”。   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富人家孩子,早就通过大学延期、健康理由、关系网一道道规避了征召。他们在夜店里跳舞,在海外账户里转移资产。   而边疆的青年,则在“冻死、饿死、醉死”与“战死换赔偿”之间,做出了他们的选择。   更可怕的是,这种死亡的“经济逻辑”已经渗透进了家庭、亲情,甚至爱情。在图瓦,有女人鼓励丈夫去参战,只为了能换一笔赔偿金买房。   在布里亚特,有诈骗团伙专门劝说无亲无故的边缘男性参军,然后安排假结婚,等人阵亡后再瓜分赔偿金。连死亡都变成了一种可以“计划”的投资。   你以为这是极端个案?不,这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风潮。在俄罗斯的某些角落,阵亡通知书比结婚证更能带来改变命运的希望。   一个酗酒的父亲死后,家人获得了社会的尊重、金钱和身份。他从“废物”变成了“英雄”,甚至他的孩子在学校也被老师另眼相看。   这种价值观的扭曲,不是个人问题,而是整个国家在默认一种新的道德秩序。   这就是俄罗斯高伤亡承受力的真相。不是他们不怕死,而是他们被逼到只能用死亡获取体面。   国家赋予死亡以荣耀,社会赋予死亡以价值,家庭赋予死亡以希望。于是死亡,不再是终点,而是通往新生活的“捷径”。   这也是为什么俄罗斯的战争机器还能继续转动。   不是因为全民动员,不是因为意识形态,而是因为这个国家的边缘地带已经把死亡当成了最后的机会。   当你活着没有未来,死去才有意义,那么战争就不再是灾难,而是命运的分配机制。   但这种机制能撑多久?俄罗斯的财政还能负担多少个“1500万卢布”?当战争不再提供经济回报,当死亡不再改变命运,这套系统就会崩塌。   可在那之前,它还会继续运行,继续吞噬更多的年轻人,把他们的血肉换成一座座新房、一台台冰箱、一张张大学录取通知书。   这是一场经济驱动的战争,不只是武器对抗,更是死亡与尊严的交易。   俄罗斯没有选择战争,而是它的社会结构已经决定了,没有战争,他们连活着都成问题。   这才是最冷酷的现实,也是最沉重的真相。

0 阅读:52

评论列表

赤翼翔天

赤翼翔天

1
2025-10-27 20:05

说这么多有什么用,必竞俄罗斯人才知道这场战争的重要性,俄人也知爱国

地缘历史

地缘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