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战争前,钱其琛劝萨达姆不打,萨达姆:这跟香港是中国的一样 1990年,伊拉克军队突然跨过边界,占领了邻国科威特。这事一出,整个中东像被点燃的炸药桶。 美国立马跳出来,联合国也不含糊,立刻通过制裁决议,全球油价飙升,五十多万军队在沙漠边集结,战争的味道越来越浓。 中国当时刚刚走出“八十年代”,正处于对外政策转型期。钱其琛作为中国外交部部长,临危受命,奔赴中东,目的很明确:劝萨达姆撤兵,避免战争。 到了巴格达,钱其琛见到萨达姆的过程也不简单。伊拉克方面安排得滴水不漏,办公地点层层保密,气氛压抑得像坐在火药桶上。 钱其琛没有绕弯子,开门见山就劝他退兵,说不然局势会失控。 但萨达姆并不买账。他突然冒出一句话:“科威特对伊拉克来说,就像香港是中国的一样。” 这句话一下子让场面变得更微妙了。他的意思其实不难理解:科威特曾是奥斯曼帝国一部分,他觉得是伊拉克的“历史领土”,现在只是“拿回来”。 钱其琛当场说,香港问题是通过中英谈判解决的,是历史遗留问题,有国际协议做依据。香港从未是独立国家,而科威特1961年就被联合国承认为主权国家。 萨达姆早就让情报部门研究中国的香港政策,以为可以拿这个说法来博中国的好感。他没料到,中国反倒更坚定地站在了国际法一边。 钱其琛一边强调中伊的传统友谊,一边毫不含糊地指出伊方的错误。他不是去做传声筒,而是真想拉住萨达姆一把。只可惜,萨达姆当时的判断完全偏了,他低估了美国的决心,也高估了自己的底牌。 根据后来的解密资料,萨达姆其实不是完全没有退路。在美军动手前,他通过约旦国王侯赛因向西方传递过妥协信号,但此时局势已经滑出掌控。美国早已调动兵力,一场铁拳行动蓄势待发。 美军打响得“沙漠风暴”行动是一场信息化战争的开端。卫星导航、精准轰炸、电子干扰,全方位压制伊拉克军力。 这场战争让世界看到了什么叫“现代战争”,也让萨达姆从沙漠之狐变成了困兽之斗。 钱其琛虽然没能阻止战争,但他那趟中东之行意义深远。他在访问前,还去了埃及、沙特等国,希望搭建一个多边调解平台。 虽然最后没能形成合力,但为中国后来在中东的外交布局打下了基础。 萨达姆的那句“这跟香港是中国的一样”,成了他逻辑混乱的代表。他试图用殖民地的语法包装自己的扩张野心,但国际社会不是瞎子。 钱其琛的回应,既有法律依据,又有现实判断,展示了中国在风云变幻中的冷静和智慧。 海湾战争之后,中国更加重视参与国际事务。维和、调解、发展援助,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参与方式。 更重要的是,这次事件让中国看清了一个现实:单边动武的成本高得吓人,和平解决才是长久之计。 钱其琛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这次访问让他深刻理解了“强权政治的危险性”,也坚定了中国坚持多边主义的决心。 萨达姆的错误不仅是军事冒险,更是对国际秩序的误判。他以为拿出“领土完整”的说辞就能唬住各国,结果反而暴露了自己的孤立。钱其琛没能让他悬崖勒马,但他的话像警钟一样,响在了后来者的耳边。 尤其是在当前中东局势仍不稳定的背景下,那场战争的教训依然值得警醒。不管是加沙、叙利亚还是红海地区,和平解决问题才是唯一出路。模仿萨达姆那种“历史正义”的说法,只会让局势更复杂。 钱其琛当年带去的,不是胁迫,不是许可,而是一次理性的劝解。他站在中国的立场,也站在国际法的基石上,这才让中国在那场全球风暴中,既没有站错边,也没丢掉原则。 萨达姆没听进去,结果自己扛下了代价。但这段对话却成为冷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一面镜子,让后来者在选择战争与和平之间,多了一份衡量的尺度。 钱其琛那次中东之行,是中国和平外交的一个缩影,也是一个大国在乱局中的冷静身影。萨达姆的话听上去像是一句比喻,但结局却像一记警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