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有三个人不该杀 三国乱世,英雄辈出,却也留下了诸多令人扼腕的生死抉择。其中,吕布、关羽、刘封三人的殒命,堪称三国史上最令人争议的三大错杀。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在下邳城擒获吕布。这位"马中赤兔,人中吕布"的一代名将,最终被缢杀在白门楼。 表面看,这是对反复无常者的必然惩戒,但若从战略角度审视,曹操此举可能错失了统一北方的捷径。 吕布虽以反复著称,但其军事才能毋庸置疑。曹操若能用其长而制其短,完全可将其打造为进攻河北的利器。当时袁绍势力正盛,若有吕布这等猛将为先锋,官渡之战的局势或将大不相同。 更值得玩味的是,曹操后来重用张辽、徐晃等降将,为何独独不能容吕布?或许正如陈寿在《三国志》中所言:"吕布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复,唯利是视。"曹操正是看透了其难以驾驭的本质。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擒杀。这一事件直接导致孙刘联盟破裂,引发夷陵之战,使蜀汉元气大伤。若孙权能效仿曹操待关羽之法(屯土山约三事),三足鼎立之势或可延续更久。 从地缘政治看,关羽镇守的荆州是三国交锋的战略要冲。孙权若生擒关羽而非处决,既可保有荆州,又能以关羽为筹码与刘备谈判。 如此既可避免夷陵之战,又能维持孙刘联合抗曹的大局。可惜孙权被眼前利益蒙蔽,采取了最极端的处理方式。这也印证了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的预见:孙权"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章武二年(222年),刘备义子刘封被赐死。表面罪名是未援救关羽,实则是刘备为刘禅继位扫清障碍。这一决定使得蜀汉丧失了一位正值壮年的将才,加速了"蜀中无大将"局面的到来。 刘封作为刘备养子,多年征战积累丰富经验。若善加任用,完全可成为诸葛亮北伐的得力助手。其副军中郎将的职位,也显示其具备相当的军事才能。 刘备此举虽巩固了刘禅地位,却导致后期出现"廖化做先锋"的窘境。可见在权力交接与人才储备之间,刘备做出了值得商榷的选择。 若三人得以保全,三国格局或将大不相同:吕布或可助曹操早日统一北方;关羽生还或可维持三国平衡;刘封若在或可缓解蜀汉人才危机。这些假设虽无法验证,却提醒我们历史抉择的复杂性。 值得注意是,这三起处决都发生在各方势力发展的关键节点。曹操杀吕布时正与袁绍对峙;孙权杀关羽时正谋求荆州;刘备杀刘封时正面临权力交接。可见统治者在关键时刻的决策,往往受制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与个人判断。 这三起事件对现代领导艺术也有启示:首先,人才使用要取长补短,如曹操用张辽;其次,战略决策要着眼长远,如孙权处置关羽的短视;最后,权力交接要兼顾稳定与发展,如刘备杀刘封的得失。 当今企业管理中,如何对待有才干的"问题员工",如何平衡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如何设计权力交接方案,都可以从这些历史案例中获得启发。历史虽不会简单重演,但人性与权力的规律却值得深思。 回望三国,每一个生死抉择都影响着历史走向。吕布、关羽、刘封之死,既是个人悲剧,也是时代缩影。它们提醒我们:在重大决策面前,需要超越个人情感,以更宏观的视野审时度势。这或许就是读史的真谛——在历史的镜鉴中,找寻智慧的光芒。 各位读者你们觉得呢?

零下拾叁度
刘锋只是匹夫之勇,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如果真的引起刘禅与刘锋的内斗,那对蜀汉的威胁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