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中国一个安世还不够?欧盟主席盯上了中国又一优势产业,宣称欧洲“重大商业机遇”到来,而抓住机遇的关键,在于“不懈努力对抗首要竞争对手”,也就是中国。 要知道,安世半导体可是全球顶尖的功率半导体企业,2019年被中国闻泰科技收购后,本来发展得好好的,2022年营收都涨到62亿元了,欧盟突然跳出来说“涉嫌垄断”,查了整整18个月,又是要拆分业务又是要限制技术出口。 更可气的是,他们查来查去也没拿出真凭实据,最后倒是把自己逼到了尴尬境地 —— 安世生产的功率 MOSFET 和 IGBT 模块是欧洲汽车、家电产业的刚需。 咱们商务部去年 10 月干脆出台了出口管制,得批了才能出货,这下欧盟企业慌了神,光是稀土进口申请就堆了 2000 多份,批下来的还不到一半,德国经济部都说 2025 年二季度稀土进口降了 25%,直接影响了电动车电池生产。这就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抢不到好处反而断了自己的供应链。 抢安世还没抢明白,欧盟主席冯德莱恩又把矛头对准了中国的光伏和动力电池产业,嘴硬说这是欧洲的 “重大商业机遇”,抓住机遇的关键居然是 “对抗中国”,这话听着都荒唐。 咱们先说说光伏产业,中国现在有多牛?2024 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 451.9GW,咱们中国就占了 278GW,贡献了全球 61.5% 的增量,相当于每 10 块光伏板里有 6 块是中国造的,欧盟自己 75% 的光伏板都得从中国进口。 更别说咱们的高效钙钛矿光伏板,成本比欧洲同类产品低 30%,德国、西班牙不少光伏电站都是靠这些中国产品才建起来的,没有中国的光伏组件,欧盟 2040 年减排 90% 的目标就是空谈。 可冯德莱恩不管这些,一门心思要打压,说白了就是自己家光伏产业不争气,2024 年整个欧盟在绿色技术上才投了 4200 亿欧元,离每年 7500 亿欧元的需求差了一大截,本土的动力电池企业比如北方伏特干脆直接破产了,自己搞不起来就想抢别人的饭碗,哪有这么不讲理的? 动力电池产业更是如此,中国占了欧盟 68% 的电池进口量,没有中国的动力电池,欧洲的电动车产业根本转不起来。 可欧盟偏偏要作妖,去年 10 月硬是给中国电动车企业加了反补贴税,比亚迪要交 17%,吉利 18.8%,上汽更是高达 35.3%,美其名曰 “防止不公平竞争”。 可谁都清楚,这就是赤裸裸的保护主义,他们自己的电动车产业早就没了竞争力,2024 年欧盟纯电动汽车销量都下滑了 5.9%,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的汽车市场,本土大众、宝马的电动车销量也在跌,就因为中国车企的产品性价比高,他们就急着关门打狗。 更讽刺的是,欧洲企业根本不买政客的账,大众今年在华投了 200 亿建了 6 个新能源基地,宝马沈阳工厂升级后成了它全球最大的电动车生产中心,企业用脚投票,早就说明谁才是真的懂市场、懂合作。 欧盟这么折腾,根本原因就是自己内部矛盾重重,却想把中国当 “背锅侠”。他们 2024 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 1990 年只降了 48%,离 2030 年 55% 的目标还差 7 个百分点,德国、荷兰和波兰为了碳信用额度吵得不可开交,波兰甚至放话 “没灵活度就要丢 10 万个岗位”。 加上美国一直在背后拱火,逼着欧盟买 7500 亿美元的美国能源,还拿液化天然气供应威胁欧盟,冯德莱恩这才急着拿中国当 “投名状”,对美国放软身段,转头就对中国强硬,想用打压中国企业来换美国的能源 “续命”。 可这招根本行不通,中欧去年贸易额达到 8471 亿欧元,比美欧贸易还多 1200 多亿,中国本来就是欧盟绿色转型的 “关键供应商”。 今年 1 到 9 月,中国对欧出口的锂离子电池同比还涨了 12%,这么紧密的合作关系,哪是政客喊几句 “对抗” 就能切断的? 说到底,欧盟所谓的 “重大商业机遇”,根本不是靠创新和合作得来的,而是想靠打压竞争对手、抢夺市场份额实现的,这种强盗逻辑早就行不通了。 安世半导体的例子已经摆在那了,他们折腾了 18 个月,不仅没占到便宜,反而让自己的企业面临供应链断裂的风险。 现在又想在光伏、动力电池上故技重施,可中国企业早就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商务部去年 4 月就已经向欧盟提出了严正交涉,明确指出他们的调查是 “保护主义行为”,并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权利。 欧盟要是真为了欧洲的发展好,就该好好解决自己的技术短板和内部矛盾,而不是整天想着怎么打压别人。 靠转移矛盾撑起来的 “对抗”,既填不上技术缺口,也解不了内部分歧,最后只会让欧洲消费者多掏能源账单,让 2040 年的减排目标变成空谈。 中国从来不怕竞争,但也绝不接受不公平的打压,欧盟要是真敢一条道走到黑,最后吃亏的肯定是他们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