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满大街流浪汉的根源就是美国的房产税制度,在美国你买了房房子是你的不假,房屋产权永久也不假,但你每年都得交一大笔房产税,一旦你收入减少无力负担房产税,政府会立即把你房子拍卖了,然后你就无家可归流落街头了。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美国,很多人买房时都觉得那是一种自由的象征——钥匙一拧,从此拥有自己的世界。 可真正住进去后才明白,这所谓的“永久产权”,其实更像一份带年费的会员卡,只要你一年不交钱,家就不再属于你,房产税就是那根无形的绳子,让人一辈子都跑不出它的圈。 美国的房产税不归联邦政府收,而是地方政府、郡、市和学区三方分账,听起来很民主,其实挺现实:谁要花钱多,谁的税率就高。 地方政府的逻辑很简单——预算先定好,再去居民兜里算账,比如一个城市要花两亿美元,当地房产总估值是一百亿,那就征2%的税率,如果第二年房价翻倍,支出没变,税率降到1%,听起来像降税福利,但房子值翻倍,最终交的钱可能更多。 美国的评估师算账比做菜还精细,半年内周边卖掉的三四套房是参照样本,再按地块、面积、房龄逐条调整。 新房要用重建成本核算,老房子有时候还能打个折扣,等评估价定下来,政府寄来账单,几千上万美元的数字明晃晃摆在那里,房主就得乖乖写支票,加州一年催两次,纽约一年一次,至于新泽西,干脆分四次收,绝不让你忘。 可怕的是,一旦你忘了交,剧情立刻反转,罚金、利息像雪球一样滚,最后政府能直接拍卖房子,哪怕你还欠银行贷款,政府也排在最前面收钱,加州的规定尤其狠,三年不交,房子直接没收。 纽约还有位女士,因为房子坐落在两州交界处,只交了一个州的税,结果另一半被拍卖出去,邻居花了两百多美元就买走了她半栋房,想赎回?请先付十五万美元。 有人觉得自己收入稳,房产税也就几千美元,不算事,但美国的生活节奏往往不给人喘息的空间,通胀像偷钱的贼,食品涨25%,电费涨25%,保险涨30%,工资却跟在后头喘气,再加上美国人普遍没什么储蓄习惯,很多家庭一场感冒就能打乱整个预算,一旦失业或生病,房产税那张账单就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华盛顿特区,每万人里有九十二个流浪汉,其中不少是“前房主”,他们曾经有房、有收入,只是断供几次,家被拍卖,从此进入一个可怕的循环:没房子就没有地址,没地址就找不到工作,没工作就没收入,再也买不起房子。帐篷成了他们唯一的“永久产权”。 退休老人也逃不过这道坎,靠固定养老金过日子的人,最怕房价涨,房价一涨,房产税就跟着抬头。 在纽约州、伊利诺伊州,税率能到2%,有的老人几十年下来,交的税钱都赶上当年买房的首付款。 许多人被迫卖掉老屋,搬到德州或佛州这种低税州养老;也有些卖不掉的,只能看着房子被拍卖,最后住进拖车或救助站。 这不是个别悲剧,而是一种普遍的制度冷漠,美国政府靠房产税维持地方财政,学校修缮、道路建设、消防服务都得从这笔钱里来,所以催得特别紧。普通人失业、工资停滞、通胀高企,可预算从不手软。 底层家庭没储蓄,少数族裔财富积累又弱,遇到风浪几乎毫无抵抗力。房产税成了“合法剥夺”的通道,把所谓“美国梦”榨成现实的苦味。 政客们对这个问题的态度更像是打太极。左翼呼吁“改善民生”,右翼主张“市场自调”,两边都说得漂亮,街头的帐篷却越来越多。 政府花上千亿搞军费,却舍不得多拨一点住房补助,仿佛战争比安居更重要,洛杉矶、旧金山的街头,昂贵的高楼与蓝色帐篷并排,成为这个超级大国最真实的讽刺。 一些美国人干脆改变策略,不买房了,有人说,租房至少不用怕哪天政府寄来一张夺命账单,也有人搬去偏远州,税率低,生活慢,算是逃出牢笼,还有退休老人把自己房子提前卖给子女,换取暂时的喘息。可这些都是权宜之计,没人能真正摆脱房产税。 所谓“永久产权”,听起来体面,其实不过是“交得起钱就能住”的版本。你以为买的是家,其实买的是地方政府的耐心,只要一年不续费,你那份产权证就变成了一张废纸,美国人说自己拥有自由,但在这件事上,自由的定义似乎只写在账单底部的小字里——“逾期未付者,房屋所有权自动终止”。 在这片标榜自由的土地上,真正永久的,不是房子,也不是财富,而是那张永远不会缺席的税单。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