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大财政思维,构建大财政体系
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正从概念走向实践,一场财政管理革命悄然开启。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这句深刻论断揭示了财政在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近年来,从湖北到山东,从安徽到云南,各地正积极探索构建大财政体系,推动财政管理从“账房先生”到“国家治理”的革命性转变。
01 变革契机:财政管理步入深水区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形势,财政管理挑战也随之升级。传统的“小财政”思维已难以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财政管理改革步入深水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提出新要求,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基层“三保”问题、财政资源统筹等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旧模式局限凸显,收支矛盾尖锐化,资源利用低效化,管理方式碎片化,这些问题的背后是财政管理理念与体系的不适应。
大财政思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强调整合一切可利用的财政资源,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实现财政可持续性。
02 大财政理念:从“管实物”到“管价值”的思维革命
大财政思维本质上是一场管理理念的革命。它要求我们从传统的“管实物”、“管资金”向“管资本”、“管价值”跃升,从分散管理向集中统筹转变。
湖北省在国有“三资”管理改革中明确提出“三个尽可能”原则:一切国有资源尽可能资产化、一切国有资产尽可能证券化、一切国有资金尽可能杠杆化。这一原则充分体现了大财政思维的价值导向。
思维变革体现在多个维度:从关注当期平衡向注重中长期可持续转变,从被动保障向主动引领转变,从零散分配向系统集成转变。
山东省在其财政科学管理意见中,确立了以“大财政理念”为统领、“大预算”为方向路径、“大绩效”为关键抓手、“大数智”为保障支撑、“大安全”为底线基础的综合试点框架体系。
这种思维革命要求我们超越传统财政管理范畴,将财政作为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核心工具,实现从“账房财政”到“经营财政”再到“治理财政”的转变。
03 改革路径:三维度构建大财政体系
构建大财政体系,需要从资源统筹、预算管理和体制创新三个维度协同推进,形成系统化、整体性的改革方案。
资源资产化:释放沉睡价值
各地正积极探索将各类国有资源、资产、资金通过市场化途径转化为发展资本。湖北省系统性地盘活“六类存量国有资源”和“五类存量国有资产”。
矿产、林业、水利、能源、土地、数据等资源通过清查核算、价值评估、市场化运营,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资本优势。
湖北省推动“国有资源资产化、国有资产证券化、国有资金杠杆化”,通过“三资”管理改革,实现“分散变集中、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的“三变”效应。
预算科学化:重构资金分配逻辑
零基预算改革成为大财政体系建设的关键抓手。山东省打破预算安排和资金分配基数,以零为基点编制预算,建立健全项目轻重缓急排序机制。
安徽省实施“零基预算改革2.0版”,由一般公共预算向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纵深推进。这种做法打破了支出固化格局,增强了预算的灵活性和精准性。
体制现代化:重塑央地财政关系
四川省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通过完善收入分享体制、规范支出责任划分、健全转移支付制度等举措,构建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省以下政府间财政关系。
云南省则创新性地提出建设“五个财政”的战略目标——健康财政、安全财政、发展财政、民生财政、质效财政,从五个维度系统构建现代财政体系。
04 实践探索:地方创新模式涌现
在改革实践中,各地涌现出多种创新模式,为全国层面的大财政体系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地方经验。
湖北的“三资”改革模式:湖北省制定了详细的国有“三资”管理改革工作方案,明确分三个阶段推进改革实施。从工作部署到组织实施,再到总结完善,形成了完整的改革闭环。
山东的“科学管理”模式:作为全国两个综合试点省份之一,山东在省本级和部分市县开展财政科学管理试点,2027年全省推行。山东加强全省改革整体性谋划的同时,充分尊重基层首创精神。
云南的“五个财政”模式:云南省从健康财政、安全财政、发展财政、民生财政、质效财政5方面提出18项改革任务,构建了系统性的财政改革框架。
安徽的“十一项任务”模式:安徽省聚焦11项试点任务,包括加强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等,扎实推进财政科学管理试点。
这些地方实践表明,大财政体系建设必须立足本地实际,创新探索差异化实施路径。
05 财金协同:大财政的金融纽带
财金协同是大财政体系高效运行的关键纽带。通过财政资金与金融工具的有机结合,可以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
山东省提出“深化财政金融协同联动”,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撬动作用,进一步完善引导基金、财政贴息、担保补助、保费补贴、风险补偿、股权投资等财金联动政策。
安徽省则“发展耐心资本”,拓宽基金退出渠道,关注长期投资和价值创造,而非短期波动。
云南省构建“省级引导基金+重点产业母基金+子基金”的产业基金三级架构运作体系,通过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重点产业领域。
这些创新做法表明,大财政体系下的财金协同正从简单的补贴补助,转向基金引导、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市场化运作机制。
06 数字赋能:技术重塑财政管理
数字化正成为大财政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可以实现财政管理的精准化、高效化和透明化。
安徽省“推进财政数字化建设”,完善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强化对零基预算改革的支撑。数字化不是简单地将线下流程线上化,而是对财政管理流程的再造和重塑。
广东省探索“推进人工智能大模型在财政领域的部署应用”,提高财政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这种前沿技术的应用,将大幅提升财政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数字赋能的核心在于打通数据壁垒,实现财政数据的全面采集、高效共享和智能分析,为财政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财政监管提供有效工具。
07 风险防控:大财政的安全底线
大财政体系不仅要促进发展,也要防范风险。筑牢安全底线是大财政建设的基本要求。
云南省专门提出“建设安全财政”,守牢风险防控底线,标本兼治防范债务风险,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安徽省则“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开展全域无隐债试点,加快推动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清零”。这种主动出击的风险防控策略,有助于从根本上消除系统性风险隐患。
四川省“推进地方债务管理改革”,建立政府债券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实施区域平衡制度、建立偿债备付金制度等系列举措,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构建债务风险防控体系。
风险防控的关键在于建立全口径、全过程、全方位的财政风险监测预警和处置机制,确保财政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08 未来展望:大财政引领治理现代化
大财政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基于当前地方实践,未来大财政体系建设将呈现多个发展趋势。
管理范围全域化:从聚焦一般公共预算向全口径政府预算拓展,从关注资金向资源、资产、资金全覆盖拓展。
管理工具多元化:从传统收支工具向债券、基金、PPP、资产证券化等多元化工具拓展。
管理过程精细化:从粗放管理向精准管理转变,依托数字技术实现财政管理全流程精细化控制。
管理导向绩效化:从投入导向向结果导向转变,将绩效理念和方法深度融入财政管理全过程。
湖北省的改革方案展望了建立健全国有“三资”管理长效机制,推动改革从阶段性攻坚向常态化管理转变。
大财政体系建设非一日之功,需要持续探索、不断深化。从资源资产化到预算科学化,从财金协同到数字赋能,一系列改革正在重塑中国财政管理的基因。
财政管理的深层变革,最终目标是让国家治理更加高效、透明和可持续,这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