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是我有100%的中国心,我将用一生来报答中国。”印

叁号知识局 2025-10-28 19:14:13

“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是我有100%的中国心,我将用一生来报答中国。”印尼富商熊德龙虽是印尼和荷兰的混血儿,却坚称自己是中国人,无偿向中国捐款建校、医院和公共设施等超过4亿元。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熊德龙,一个名字听起来比任何中国人都中国的外国人。有人说,他是“中国心”最生动的注脚。   故事要从七十多年前说起,1947年的印尼,一个无名婴儿被遗弃在孤儿院的门口,瘦得像根柴火棍。   命运似乎已经替他写好结局,直到有一天,一对在街角卖面点的客家夫妇推门走进来,男人叫熊如旦,女人姓黄,他们来自广东梅州,讲一口地道的客家话,看到婴儿那双乌亮的眼睛,黄凤娇忍不住叹气:“带回家吧。”那一抱,就抱出了他的一生。   从那天起,小小的面点铺多了阵婴儿的哭声,也多了一种家的温度,父亲教他写字,母亲教他做人,墙上贴着“忠厚传家远”的家训,日子虽清苦,却有烟火气。父亲常在揉面的时候教他念《增广贤文》,母亲煮饭时还会哼几句家乡小调,熊德龙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从小就觉得,自己虽然长得不像周围那些中国孩子,却懂他们的一切。   十四岁那年,他第一次被人戳心窝子,同学嘲笑他不是“中国人”,那天他回家闷头不说话,第二天,母亲提着篮子找到那孩子家,让对方道歉,那件事成了他人生的分水岭。那天之后,他在心里暗暗记下:“我一定要成为一个让父母骄傲的中国人。”   日子没有放过他们,上世纪六十年代,面点铺的生意垮了,家里陷入困境,十六岁的熊德龙辍学打工,进了海绵厂当学徒,工厂里机器声震耳欲聋,他的手被烫出水泡,却没叫过一声苦。   几年后,他学会了生意门道,攒下第一笔钱,那时养父母卖掉唯一的房子,把钱全给他创业。他懂,这不是冒险,而是“用一辈子的信任为他铺的路”。   创业路上,他摔得够惨,第一次做工厂,遭遇火灾,赔得精光;第二次投资,合伙人卷钱跑了,他没有怨天尤人,重新拾起烂摊子,一步步做到印尼、马来西亚、美国,后来别人问他成功秘诀,他只笑笑说:“面点铺的火候教得好,慢慢熬,总能出锅。”   当他的企业成为跨国集团的那天,他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庆功,而是买机票回梅州。飞机一落地,客家话入耳的瞬间,他再也控制不住,泪水一股脑涌出来。那天他见到了年迈失明的外祖母,老人摸着他的脸,一摸就哭:“这手感,是阿龙啊。”那一刻,他明白自己一直在回家的路上。   之后的几十年,他的身影几乎遍布中国的南北。从学校到大桥,从医院到敬老院,他修建、捐赠,从不留名。   有人算过账,他累计捐款超过四亿元人民币,可他不让人打标语,也不剪彩。他总说:“能帮上忙,这笔账就平了。”   他还干了一件“看不赚钱”的事——收购美国的《国际日报》,又创办印尼版的中文报纸。他想让更多人听见中国的声音,看见真实的中国。   在他看来,这比赚钱更值。他说自己最骄傲的时刻,不是企业上市,而是在海外华人节日上亲手升起那面红旗。   七十多岁的熊德龙,早已功成名就,却依旧保持着年轻时的习惯:早起读书,练毛笔字。桌上摆着一本旧旧的《增广贤文》,那是他母亲留下的,有人问他:“你这一生最大的幸运是什么?”他笑着答:“被一对中国父母捡回家。”   他不是生在中国,却把一生都活成了一个中国人。血缘之外有信仰,土地之外有归属。那面在洛杉矶升起的红旗,映着他微微泛白的头发,也照亮了他心中不灭的方向。有的人生在中国,有的人,一生都在回中国的路上。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信源:百度百科

0 阅读:0
叁号知识局

叁号知识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