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被我猜中了! 以色列国防部宣布! 10月27日,以色列国防军总参谋长扎米尔明确表态,只要加沙地带的以色列被扣押人员未全部从哈马斯手中获释,以方针对哈马斯的军事行动就不会停止。 这哪是简单的军事表态,分明是把“救人质”当成了这场冲突的核心底线,更藏着以色列几十年没松过的“强硬逻辑”。谁都清楚,在以色列的国家安全叙事里,本国人质的安危从来都是“零妥协”的红线——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以色列就曾为营救被劫持的客机乘客,跨境发动“恩德培行动”,哪怕千里奔袭也要把同胞带回家;2011年,更是用1027名巴勒斯坦囚犯,换回了被哈马斯扣押5年的士兵沙利特。1027换1,这在别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交换比例,以色列当年眼都没眨,足见其对“带回每一个同胞”的执念有多深。 这次被扣押的人员更是特殊,200多人里既有军人也有平民,老人、妇女甚至儿童占了不小比例。冲突爆发后,这些人质的家属每天聚集在特拉维夫的街头,举着亲人的照片呐喊“我们要亲人回家”,连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办公楼下,都被白色的寻人标语贴满。国内的民意压力像座大山,让以政府根本不敢在人质问题上有半分退让——对以色列政客来说,要是没能把人质完整带回,别说后续执政,甚至可能引发国内动荡。扎米尔的表态,与其说是对哈马斯的警告,不如说是对本国国民的“承诺背书”。 可事情的棘手之处就在这:越是强硬的军事行动,人质的安全风险就越高。加沙地带早已成了一片废墟,断水断电断粮,哈马斯把人质分散藏在地下隧道、平民建筑中,以军的空袭和地面推进,随时可能造成误杀。之前国际社会呼吁的“人道主义停火”,被以色列直接拒绝,理由正是“停火会给哈马斯转移人质的时间”。这种“为了救人而不惜摧毁一切”的逻辑,看似站得住脚,实则把无数平民拖进了深渊——加沙的医院早已挤不下伤员,孩子们在废墟里找食物,老人蜷缩在临时避难所里瑟瑟发抖,这场以“救人”为名的军事行动,正在制造更多无法挽回的悲剧。 以色列的强硬,也不是没有历史包袱。自1948年建国以来,这个在阿拉伯世界包围中的国家,始终抱着“以强硬换安全”的心态,从历次中东战争到对巴勒斯坦武装的打击,几乎没做过实质性妥协。哈马斯这次扣押人质的行为,在以色列看来是“越过了所有红线”,不仅是对国家安全的挑衅,更是对其“人质零妥协”原则的直接挑战。扎米尔的表态,其实是延续了这种“以牙还牙”的传统——你敢扣我的人,我就敢把你的据点掀个底朝天。 但这种循环往复的对抗,真的能解决问题吗?哈马斯之所以敢扣押人质,本质是想以此为筹码,换取加沙地带的封锁解除、巴勒斯坦囚犯释放等诉求;而以色列的军事打击,看似能发泄怒火,却根本无法根除哈马斯的根基,反而会让更多巴勒斯坦人对以色列产生仇恨。人质问题成了双方博弈的焦点,可真正受苦的,永远是那些手无寸铁的平民。 扎米尔的话掷地有声,却没说清一个关键问题:当加沙的土地被炮火覆盖,当平民的生命被漠视,就算最后人质被救出,这场冲突带来的创伤,又要花多少年才能愈合?所谓的“安全”,从来不是靠摧毁对方就能实现的,一味的强硬只会让仇恨越积越深,让更多人陷入苦难。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