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李登辉上台后撤掉蒋氏父子的陵墓守卫,并且让人大肆破坏蒋介石的雕像,宋美龄得知后愤怒不已,连夜告知蒋家:“该实现蒋氏父子的遗愿了。” 蒋介石的遗愿是什么?简单说,就是“落叶归根”。他一生信奉儒家传统,心底从未把台湾当成归宿。1949年败退台湾后,虽然表面上建设政权、重整军队,但在日记里写得最清楚——“终须回奉化溪口,以告列祖列宗”。这句话他反复写了十几遍。蒋经国也一样。生前他多次对幕僚说:“父亲的棺木只是暂厝,待祖国统一之日,当合葬溪口。”那时候的蒋家,仍坚信有朝一日能重返大陆。 可现实很快变味。李登辉时代的台湾,不再讲“反攻”,开始讲“本土”。过去蒋氏父子被奉为“国父继承人”,转眼变成“独裁象征”。中小学课本删去他们的传记,铜像被搬进仓库。蒋家往日的光环,全被新政权视为包袱。岛内“去蒋化”浪潮越来越凶,蒋介石陵寝的士兵被撤走、蒋经国陵寝的守卫换成保全,甚至陵园周边的游客区也改名。那些曾经敬礼、献花的仪式,全都被取消。 这一系列动作,对蒋家来说,是彻底的否定。宋美龄在纽约得知消息后,几乎气得发抖。她当时已经接近百岁,仍清楚记得蒋介石生前的嘱托——“日后要把我带回奉化。”她愤怒地对蒋家后人说:“既然台湾容不下蒋氏父子,那就该让他们回去。”这一句话,成了“蒋氏返祖”的起点。 问题是,谈何容易? 从法律层面看,蒋介石和蒋经国的遗体由台湾当局掌控。两人都葬在“慈湖”“头寮”,名义上“暂厝”,实则已被列入历史遗址。李登辉政府自然不愿放行。岛内舆论也分裂——有人主张让蒋家落叶归根,有人讥讽“败将何颜返祖”。这就是标题里那句质问的来源:二蒋有何颜面返祖归宗? 蒋介石的“颜面”,在于他对大陆的态度。他一生反共、以“消灭中共”为己任,如今若魂归奉化,名义上要葬在由共产党统治的土地上,这本身就充满讽刺。蒋经国也曾是坚定的反共派,在台湾实施戒严三十余年。父子一生口口声声“光复大陆”,如今连骨灰都要“被统一”,在台湾民意看来,是莫大的讽刺。 但宋美龄并不这样看。她的想法更传统,也更私人。对她而言,回去不是政治,而是血脉。她对身边人说:“经国和介石,是蒋家的人,不是岛上的人。”她始终觉得蒋家真正的归宿在大陆,在祖坟旁。李登辉时期的“去蒋化”,让她看清一个事实——台湾已经不属于蒋家。她知道蒋家的荣光留不住了。 1994年,宋美龄最后一次回到台湾,当时身体已经衰弱,却特地去了慈湖。站在蒋介石灵柩前,她沉默很久,只说了一句:“你们都该回家。”那时她心里已经打定主意:要为蒋家父子找个“回去”的时机。两年后,李登辉彻底清除了蒋家在政治与象征上的残影,宋美龄再也忍不住,决定推动“移灵回奉化”。 蒋家内部对此也曾讨论。蒋纬国与蒋孝勇都曾私下商量过“返祖”的程序,还委托上海方面勘察奉化溪口的祖坟位置。大陆方面也曾通过民间信函表达善意,称“欢迎蒋公灵柩返乡安葬”。消息一出,台湾蓝营舆论哗然,有人赞成“让先人安息”,也有人讥笑“堂堂蒋公,还要求共产党批准?”这种讽刺背后,折射的是蒋家地位的彻底崩塌——他们既无法主宰政治,也失去了话语权。 从1996年到2005年,“返祖归宗”这四个字多次被提起,却始终没有结果。宋美龄晚年仍在纽约居住。她在2003年去世,遗愿依旧是“归葬奉化”。但至今,蒋介石、蒋经国父子的棺木仍停在台湾。蒋纬国去世后,也被葬在头寮陵寝,三代分隔两岸。蒋家的“回乡梦”,始终卡在政治与历史之间。 很多人问:蒋家到底有没有颜面回去?如果从历史角度看,他们的确留下太多争议。战争、清洗、戒严、白色恐怖……这些都是绕不过的债。而从文化角度看,他们又是中国传统家族观念最典型的代表。一个人死后要落叶归根,这是几千年传下来的情结。蒋家父子被埋在异乡几十年,无论对错,终究是一种遗憾。 1996年那场政治风暴,是分界线。李登辉拆了蒋家的“神坛”,宋美龄想让他们“回家”。一个是政治的算计,一个是家族的告别。蒋介石若地下有知,也许会感叹一句:昔日以天下为己任,如今连安身之地都要看别人脸色。至于“颜面”二字,早已成空。 时代会冲淡仇恨,也会洗去荣光。二蒋不论何时归葬,恐怕都不会再有万人空巷的仪式。那是历史的尴尬——他们想回去,却已无处可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