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转向鸽派:缩表将止,降息可期,背后逻辑解析
近两个月,特朗普对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降息施压暂歇。而鲍威尔近期释放关键信号:美联储持续推进的缩表计划或已临近终点。这一鸽派言论公布后,市场对美联储10月降息25个基点的预期基本锁定,更让明年货币宽松政策的想象空间大幅拓宽。
回溯至2022年年中,美联储启动“量化紧缩”,核心目标是消化疫情期间向市场注入的巨额流动性。形象地说,若此前市场流通资金为100元,2022年至2025年间,美联储通过“抽水”将其缩减至80元甚至70元,直接导致市场流动性趋紧。如今缩表即将收尾,全球多家大型投行已上调明年美联储降息预期,普遍认为降息次数或达3至5次,美元大概率将开启新一轮降息周期。
鲍威尔的政策转向,背后有两大关键动因。
其一,特朗普近期精力分散,一边忙于调停加沙停火,一边联合盟友遏制中国发展,无暇向鲍威尔施加降息压力。作为掌控美元这一世界货币的机构,美联储的独立性至关重要——若因政治人物施压就调整货币政策,会让投资者质疑其决策自主性,进而动摇美债的避险属性与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特朗普的“暂歇施压”,恰好给了鲍威尔主动转向柔和政策基调的窗口,以此维护美联储的“独立性”形象。
其二,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始终锚定通胀与就业两大核心指标:通胀高企时加息控物价,就业疲软时降息促经济。理论上,美联储降息的最佳时机,是通胀得到有效控制且失业率开始上升的阶段。从数据看,美国CPI同比增速已从2024年12月的3.4%降至2025年9月的2.8%,2025年以来也稳定在3.0%至3.2%区间,虽未达理想状态,但整体可控。在此背景下,就业数据成为决策关键——2025年7月美国新增非农就业仅7.3万人,低于10.4万人的预期;8月进一步降至2.2万人,远低于7.5万人的预期;9月数据更因政府停摆导致统计中断,未如期公布。美国就业与经济形势的严峻性,已十分明显。
当前“温和通胀+失业加剧”的局面,为鲍威尔顺应特朗普此前的降息诉求提供了绝佳契机。而美元进入降息周期后,其收益率将持续走弱。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26年底,美元贬值幅度或达10%。这一跌幅看似不大,但作为全球资产定价的“标尺”,美元贬值10%,相当于全球各类资产的相对价值“被动提升”10%,有望为全球资产带来普遍利好。
历史经验同样印证这一趋势:美元降息周期往往伴随全球资本流动重构。2000年初美联储降息,直接推动全球经济迎来一轮爆发式增长,却也因过度宽松埋下2008年金融危机的隐患;上世纪90年代的降息潮,也曾带动资本大量流入新兴经济体。
对中国而言,这一变化意义重大。此前,中美利差倒挂始终制约着中国央行的政策空间,使其难以放开手脚调节流动性。若明年美联储开启降息,中美利差压力将大幅缓解,中国央行可采取更灵活的货币政策,为经济“稳增长”注入更多流动性——这也与特朗普的政策诉求不谋而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