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石油还能使用多久? 已探明积压的约1万亿桶石油,按当下消费速度,够人类用40-50年,而地下总共约2万亿桶石油可供开采,能让人类消费近80年,80年的时间,足够人类科技发展出新的清洁能源。 要明白,这些数字可不是一成不变的,石油消费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车流,时快时慢,经济景气时,全球每天能消耗上亿桶,遇到疫情这样的黑天鹅,需求就会骤降。 更关键的是,什么是“可开采”的石油,这个定义一直在变,二十年前,没人想到能从页岩里榨出油来,十年前,深海钻井还是天方夜谭。 技术的进步,不断在改写能源版图,就像一位老地质学家说的:“地底下的石油不会变多,但我们能找到它的眼睛越来越亮了,” 石油问题从来不只是个技术问题,它更是个政治题、经济题。 电动车每多卖一辆,未来的用油需求就少一分,各国政府的碳中和承诺,更像是在为化石能源时代敲响倒计时。 有意思的是,当我们知道某个派对终将散场时,反而会更早开始准备离场,现在越来越多的投资流向新能源,这反过来可能让石油时代结束得更快。 看看中国吧——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正在戈壁滩上建光伏电站,在沿海布局风电场,这场能源革命,已经静悄悄地开始了。 八十年,差不多是一个人的一生,对于个人来说很长,对于文明转型来说,可能只是一瞬。 乐观派认为,八十年太够了,看看这些年新能源的发展速度:太阳能发电成本十年降了八成,电动汽车从稀罕物变成街车,核聚变研究也频传捷报,特斯拉的马斯克就坚信,新能源时代会比预期来得更早。 谨慎派则提醒我们,能源转型是个慢功夫,石油不光驱动着我们的汽车,还化身成塑料、化肥、化妆品... 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就算发电不用油了,飞机、轮船这些“硬骨头”该怎么啃?能源专家说得好:“改变能源结构就像让超级油轮转弯,急不得,” 最立竿见影的办法其实是节能,日本通过技术创新,用更少的能源创造了更多的GDP,欧洲通过优化城市设计,让步行和骑行成为时尚,这些点滴改变汇聚起来,省下的油量相当可观。 另一个方向是给现有的能源系统“减肥”,既然暂时离不开化石能源,那就想办法减少它的副作用,碳捕获技术就像给地球装了一个巨大的空气净化器,虽然现在还贵,但已经是条可行的路。 说实话,石油还能用多久,这个问题背后真正问的是:我们人类到底需要多久,才能戒掉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这八十年缓冲期,既可以是挥霍的理由,也可以是转型的契机,全看我们怎么选择。 技术固然重要,但更深层的挑战其实在我们的脑子里,我们习惯了线性的、渐进的改变,但环境和资源压力要求的是颠覆性的创新,这需要打破行业壁垒——让搞能源的、做交通的、建房子的坐在一起,共同设计未来。 而且,我们或许该重新思考“发展”的真正含义,如果永远追求更多的消费、更快的增长,再多的新能源也填不满这个无底洞,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是在保障生活品质的同时,找到与地球和谐共处的方式。 说真的,当我们的后代回望这个时代,他们不会关心我们用了多少石油,只会惊讶我们居然在明知有更好选择的情况下,犹豫了这么久。 石油时代的终结,不应该是因为油井枯竭,而应该是因为我们找到了更聪明的生活方式,当我们最终告别这片黑色的海洋,不是被迫离开,而是自信地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所以,石油时钟的滴答声,其实在问每一个你我:准备好了吗?是继续盯着逐渐减少的储量发愁,还是主动参与到这场能源革命中来?答案,就在我们每一天的选择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