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波和王晓龙在一次节目里聊中超球员薪水,说“鲁能年代的那套规矩才持久”,金元砸钱其实早坏了规矩。 中超球员的天花板薪资,尹波抛出个5、6百万的数字,王晓龙现场打断,“也就3、4百万”。这几个零里藏着冷暖,细微之间差太多。那个时候,不光是鲁能,整个联赛工资线都算是过得去。 王晓龙说自己刚踢上球,啥名气都没有,一个月就一万。等后来火了,年薪80万都雀跃,纯赚。球场上是拼命的年轻人,一个进球奖金能顶老半年工资?反正那会儿没觉得工资低。 可是金元足球凶猛砸来,恒大时期,各家烧钱抢人,有的年轻队员一张新合同,年薪直接几百万。有没有点不正常?有人质疑的不止一回,可现实是球员收入突飞猛进,比赛场面拼劲没增加,反而有球迷说“人更懒了”。 薪资暴涨后,球员本身想试探底线,俱乐部上头也乐于助推,省得被其他队截胡。如果说以前金元模式,是为刺激竞技水平,事实证明——好像结果没变更好,国家队成绩拿不出手。 有人会讲,鲁能那一套,其实贴合当时欧洲联赛工资区间,属于理智投入,对照市场行情有点保守。可后来局面变了,没人去管这点平衡,谁先松手,谁就抢走大牌。 那些球员一直说工资不完全等同于努力,拼命的选手并不只看薪水。有人到金元高峰拿大合同,反而没踢出理想水准。相反,有一批七八十万年薪的小将激情四射,甚至有人是从一万月薪起步,愿意多干活。 也有人觉得,中超一度砸钱,其实给青训和输送人才带来了阶段红利。恒大引进外援压过日韩,也不能说没有拉升联赛关注度。只是到了后来,泡沫破了,谁接盘,球员自己也惶恐。 有人愿意信“欧洲那一套”才合理?可实际上,足球还是市场,谁出价高钱就去哪。如今砍工资后,有球员不乐意,有球迷说终于回归理智。谁说得清哪个适合中超? 真要论“可持续”,鲁能时期是适应当时市场。金元浪潮是时代印记。现在球员心气儿变了,市场逻辑也变,行业起伏不是一句“高薪还是低薪”就能盖棺定论——几十年足球折腾,风口轮流来,到底什么最稳当,没观察到新的结果。

一毛五一个
我曾经多次说过,恒大就是中超的搅屎棍,挥舞着钞票到处买买买,搞得俱乐部破产,搞得球员也没心踢球——毕竟这么高的薪水,一旦受伤不就亏大了!所以国家队的成绩每况愈下也就不足为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