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今天(11月1日)报道:“美国白宫计划宣布荷兰芯片制造商安世半导体在中国的工厂将恢复出货。这对全球汽车制造商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安世半导体作为全球车规级功率器件龙头,年出货量超1100亿件,70%的封装测试产能集中在中国东莞工厂,形成“欧洲技术+中国生产”的关键布局。 这样一家牵动全球汽车产业链的企业,近期却深陷供应中断的风波。10月26日,安世半导体突然停止向东莞工厂供应晶圆,理由牵强得令人发笑,所谓“付款条款争议”不过是掩人耳目的借口。 短短数日,全球车企的芯片库存警报随之拉响。本田墨西哥工厂直接停产,年产能20万辆的生产线戛然而止;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紧急预警,直言生产可能全面中断;美国、日本的车企更是连夜寻找替代方案,却发现这类基础芯片的替代难度远超想象。 这场供应链风暴的始作俑者,正是手握技术霸权的美国。9月29日,美国商务部抛出“出口管制穿透性规则”,将制裁大网撒向中资持股超50%的子公司,彻底封堵规避路径。 次日,荷兰便紧随其后,以“保障供应链安全”为由冻结安世全球30个主体资产,暂停中方创始人职务,将99%股权托管第三方。这种精准到天的协同操作,哪里是什么“自主决策”? 分明是美国定规则、荷兰当先锋的霸权分工。要知道,美国早已用先进芯片设计软件、农产品关税减免等筹码,绑定了荷兰的政策走向。美方6月就要求安世撤换中国籍CEO,声称这是“制裁豁免的前提”,荷兰政府随即跟进,完全沦为强权的马前卒。 眼看全球汽车产业链濒临断裂,自身利益受损,美国又突然变脸,放出“恢复出货”的消息。这哪里是大发善心?不过是见好就收的利益算计。 中国的反制早已击中其软肋:70%的安世成品由东莞工厂产出,特斯拉、苹果等欧美巨头都依赖这条生产线,中方叫停相关出口许可后,欧美车企率先承压。 而中国掌控全球90%的稀土加工产能,ASML的EUV光刻机核心部件离不开中国高纯稀土,中方升级稀土管制后,荷兰半导体产业已感受到实质性冲击。 美国很清楚,继续封锁只会两败俱伤,所谓“松绑”不过是权宜之计,既想缓解本土车企的燃眉之急,又想维持对芯片产业链的掌控,算盘打得噼啪作响。 荷兰在这场博弈中扮演的角色着实可悲。看似手握技术筹码,实则处处受制于人,成了美国霸权棋局中的一枚棋子。配合美国打压中国,换来的却是本土产业面临断供风险,企业利益受损。 这种损人不利己的操作,完全违背了产业发展规律,也暴露了依附强权的短视。而美国的所作所为,更是将霸权逻辑展现得淋漓尽致:有用时就拉着盟友围堵封锁,危及自身利益就假意松绑,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哪里有半分公平正义可言? 所谓“恢复出货”从来不是结束,而是霸权与反霸权博弈的新起点。中国早已加快自主攻坚的步伐,国家大基金加码车规级芯片产能,本土企业积极寻求替代方案,车用芯片自给率正稳步提升。 历史反复证明,霸权主义终究无法阻挡发展的潮流,任何试图通过技术封锁、强权施压阻碍他国进步的行为,最终都会自食恶果。 这场芯片风波也给全球敲响警钟:产业链的安全在于互利共赢,而非零和博弈。那些打着“国家安全”旗号的霸权操作,终会被时代抛弃,唯有公平竞争、合作共赢,才是全球产业健康发展的正道。

								
用户91xxx20
坡县从头跪到尾的观点,应该是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