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搞事!   荷兰安世突然断供中国晶圆:   据路透社10月31日报道,荷兰安世

波览历史 2025-11-01 21:57:31

又搞事!   荷兰安世突然断供中国晶圆:   据路透社10月31日报道,荷兰安世临时首席执行官Stefan Tilger在致客户信中称,安世半导体已于10月26日暂停向其位于广东东莞的工厂供应,并称这是安世中国公司“最近未能遵守商定的合同付款条款的直接后果” 。   然而,闻泰科技10月24日发布的财报显示,安世半导体第三季度营收达到43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其中中国市场贡献了近一半收入,汽车业务收入同比激增超过四分之一。   很难想象,一家刚刚交出亮眼业绩的企业,会因为单纯的“付款问题”贸然切断核心产能的供应。   关键是,安世自2019年被闻泰收购后,从行业第11名跃升至第3名,不仅还清了所有债务,利润更是实现数倍增长。   这样的经营成果,恰恰来自中资管理团队的运作,这也让荷兰政府9月30日的接管行动显得格外突兀。   荷兰政府当时援引1952年的旧法律,以“保障欧洲芯片安全”为由夺走安世控制权,这个时间点刚好卡在美國发布“50%穿透规则”的第二天。   该规则将中资持股超半数的海外企业纳入技术管制,安世恰好符合条件。   但荷兰政府显然没算清楚一笔账:安世全球70%的封测产能都在东莞,欧洲本土的晶圆厂只负责前端生产,没有封测能力就无法形成完整产能。   这种控制权与产能的严重错配,让后续的停供更像是一场孤注一掷的施压。   这种“握有控制权却失却产能”的困境,和之前光刻机领域的博弈形成了鲜明对比。   当初ASML受限于美国压力无法向中国出口EUV光刻机,核心是掌握设备制造技术的一方拥有话语权。   而安世的情况完全相反,中国企业掌握着最关键的封测产能和最大的市场,荷兰政府拿到的只是名义上的管理权。   这种错位让停供变成了一把双刃剑,荷兰安世切断的不仅是中国工厂的原料,更是自己的产能根基。   停供的连锁反应很快在欧洲显现。安世占据全球车规级基础芯片四成份额,欧洲八成以上车企都依赖其供应。   消息传出后,大众德国工厂因缺芯紧急停产三天,少产了5000辆汽车;宝马慕尼黑工厂的库存仅够维持两周,不得不提前启动减产预案。   欧盟车企协会测算,若僵局持续一个月,欧洲汽车行业损失将超200亿欧元。这些车企或许没想到,荷兰政府为“保障安全”发起的行动,反而让欧洲本土产业率先承压。   面对施压,中国安世的反击精准且有力。他们没有陷入“付款纠纷”的口水战,而是直接依据《公司法》明确荷兰总部的单方面指令在中国境内无效,随后将收款账户切换至闻泰科技名下,从财务层面掌握主动权。   闻泰科技更是直接提出谈判核心条件:恢复前任首席执行官张学政的职位,并撤回“技术窃取”的指控。   要知道,张学政正是带领安世实现业绩飞跃的关键人物,荷兰方面此前指责他“滥用资源”,却拿不出任何实质性证据,这种指控在亮眼的财报面前更显站不住脚。   中国供应链的自主能力也在这场博弈中加速显现。东莞封测厂没有被动等待,而是迅速启动应急计划,与中芯国际、华润微等本土晶圆厂对接。   虽然车规级晶圆的代工认证需要半年到一年时间,但部分中低端产品已经实现小批量替代,至少能保障国内车企的基本供应。   这种快速响应能力,和几年前光刻机受限后国内产业链的反应相比,成熟度明显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态度转变,荷兰政府接管安世的依据“50%穿透规则”,在美国与中国吉隆坡磋商后已被暂停一年。   这意味着荷兰当初的行动失去了最重要的外部支撑,从“合规操作”变成了“单独行动”。   这种政策反转让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近期主动致电中国商务部寻求磋商,毕竟失去中国的产能和市场,安世的高业绩根本无法持续。   如今东莞封测厂的部分生产线仍在运转,优先保障比亚迪、吉利等国内车企订单。   荷兰安世虽然在推动马来西亚、菲律宾工厂扩产,但芯片封测对工艺稳定性要求极高,新工厂要获得客户认可至少需要一年时间。   这场暗战中,没有真正的赢家,却让全球产业链看清一个事实:在芯片这样的复杂产业中,控制权从来不是单一维度的掌控,而是技术、产能、市场等多方面的平衡。   闻泰科技的财报里有个细节,安世的宽禁带半导体产品收入同比增长了三倍,这正是中国企业在高端芯片领域突破的缩影。   或许这场停供带来的短期阵痛,会让更多企业意识到供应链自主的重要性。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来评论区聊聊   信息:传安世半导体已暂停向中国工厂供应晶圆 2025-10-31 18:03·观察者网

0 阅读:63

猜你喜欢

波览历史

波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