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两弹一星”勋章获得者赵九章,在宿舍中吞下几十粒安眠药,静静的躺在床

康安说历史 2025-11-02 20:54:06

1968年,“两弹一星”勋章获得者赵九章,在宿舍中吞下几十粒安眠药,静静的躺在床上离去了,在中国卫星的功臣名单中,他排在第一位,比钱学森排名更高! 赵九章这辈子太传奇了,早年家里穷得辍学,在交易所当店员时,为了读书被老板娘罚不准吃晚饭,他就把公式剪下来装口袋里见缝插针地看,半年啃完一本物理教材,后来一路考到清华大学,又去德国跟着顶尖气象学家深造,拿了博士学位。 回国后他在气象学界早就成了顶梁柱,搞动力气象、数值天气预报,都是开创性的工作,要是一直干这行,绝对是国际级的权威。 可 1957 年苏联卫星一上天,他的心就再也放不下了,对着身边人说:“太空时代来了,中国不能缺位,没有自己的卫星,永远站不到前沿。” 那会儿国家刚建国没多久,连像样的工业基础都没有,搞卫星就是从零摸黑。1958 年毛主席说 “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赵九章二话没说就接下了重担,从气象学的熟门熟路跳进航天这个完全陌生的领域。 当年 10 月他带着代表团去苏联考察,70 多天里苏方好吃好喝招待着,可一提看卫星核心技术就百般推脱,最后只给看了卡车里盖着布的仪器外壳,连打开看一眼都不准。 赵九章没气馁,回来就跟团队说:“靠别人没用,得靠自己,先从探空火箭练手,一步一步来。” 这话现在听着简单,可在当时就是定海神针,要是那会儿脑子一热硬上,说不定卫星事业要走多少弯路。 为了卫星,赵九章几乎拼了命。1964 年底,他连夜给周总理写了封信,把这几年预研的家底都摆出来,力劝国家正式立项卫星工程。 周总理很快批了,1965 年 4 月的一天晚上,他急着找数学所的人商量卫星轨道问题,蹬着自行车赶过去说:“轨道算不清楚,后续的跟踪、台站布局全是白搭,这活儿必须咱们自己啃下来。” 没过多久,“651 任务组” 就建起来了,专门攻这个难题。 当年 10 月开方案论证会,整整 42 天,他白天开十几个会,晚上就和团队在房间里算数据,心绞痛犯了就含片药,每天靠安眠药才能睡着。 就是这场会,拿出了 4 个方案、15 万字的材料,把东方红一号的样子定了下来:1 米直径的 72 面体,带《东方红》乐曲,1970 年发射,这些细节全是他带着人一点点抠出来的。 后来成立卫星设计院,赵九章当院长,手下 5000 多人的队伍,要管技术、管经费、管后勤,那会儿科研条件差得难以想象,没有先进设备,连计算机都没有,好多数据得靠手算,经费紧张到买个零件都要反复打报告。 可他从不说难,常跟年轻人讲:“国家把这么重的担子交给咱们,干不好对不起良心。” 他心里清楚,卫星不只是个铁疙瘩,1970 年东方红一号上天时重 173 千克,比美苏法日四国第一颗卫星的总和还多近 30 千克,而且跟踪技术、温控系统都比他们当时的水平高,这些硬指标背后,全是他熬了无数个通宵的心血。 谁也没想到,这样一位功臣没能等到卫星升空的那天。1968 年 10 月 26 日,他在宿舍里静静地走了,才 61 岁。 想想多可惜啊,再过不到两年,1970 年 4 月 24 号,长征一号带着东方红一号冲上天,全国人民都在欢呼,可这位总设计师却没能听见那声巨响。 后来追授 “两弹一星” 勋章,在卫星专项的功臣名单里,他稳稳地排在第一位,这不是随便排的,钱学森先生是航天事业的统筹者,而赵九章是卫星工程实打实的奠基人,从提出构想、定方案到建团队,每一步都是他领着大家闯出来的。 这么多年过去,知道赵九章的人还是不多,比起钱学森的家喻户晓,他就像颗沉默的星。可咱们得记住,没有他当年毅然从气象学转向航天,没有他在苏联碰壁后坚持自力更生,没有他带着团队啃下一个个硬骨头,东方红一号说不定要晚多少年才能上天。 他这辈子,年轻时为了读书跟命运较劲,中年为了国家转行攻坚,到最后把命都奉献了出去,这样的人,才配得上卫星事业 “头号功臣” 的称号,才该被咱们永远记在心里。 现在天上那颗还在运行的东方红一号,就是他最亮的纪念碑,提醒着我们,中国航天的第一步,是这样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用一生铺就的。

0 阅读:77

猜你喜欢

康安说历史

康安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