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美国特朗普高调宣布! 2025年11月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接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采访时高调宣布,由于美国征收关税,台湾大型企业正将芯片生产线转移至美国。 特朗普自信地宣称两年后美国将控制40%到50%的芯片市场份额。他把这全部归功于关税政策,说最大的几家公司离开台湾就是因为关税。他还画了一条分界线——美国搞人工智能和芯片,日常用品像内衣这些让别人生产就行。 可关税这把剑挥下去,受伤的远不止一方。美国自己要买的笔记本电脑,平均售价可能从850美元涨到970美元。这等于每个消费者都要从口袋里多掏钱,为这场芯片战争买单。全球超过4000亿美元规模的半导体贸易会受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 台积电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投了400亿美元。但美国本土的芯片制造成本比亚洲高出约40%。台积电自己也承认,在海外设厂会拉低毛利率。这不是简单的搬家,这是在烧钱。 特朗普说的“芯片市场份额”目标,听着很提气。可现实是,就算所有回流项目都建成,也只能满足美国本土需求的18%。剩下82%还得靠进口。这就像想用一杯水浇透一片旱地,根本不够。 看看世界其他地方。东南亚抢走了27%的封装测试产能。欧盟也在发力,想要14%的先进制程投资。全球供应链像一张被撕扯的网,到处都在寻找新的平衡点。 这场转移背后,美国科技巨头的要求其实比关税政策推力更大。苹果、英伟达这些公司对AI芯片的渴望,才是台积电必须走出去的根本原因。企业要在政治压力和商业现实之间走钢丝。 荷兰政府之前干预安世半导体,直接让汽车芯片交货周期从12周拖到20周以上。日产这样的车企芯片库存快撑不住了。这告诉我们,强行改变供应链,整个行业都会咳嗽。 美国想用关税让制造业掉头回家。但这个弯转得太急,代价是科技产品可能涨价,全球市场被迫分割成两块。最终结果,恐怕离“全赢”还很远。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