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韩国与中方正式宣布! 中国与韩国于2025年11月3日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规模为4000亿元人民币/70万亿韩元,此协议有效期五年[__LINK_ICON]。尽管2024年中韩双边贸易额已达到3280.8亿美元(约合2.3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6%,且中国已连续21年位居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韩国也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国[__LINK_ICON],但使用本币结算的交易额占比仍处低位——2023年上半年这一占比为9.49%,其中韩国对华出口人民币结算占比8.61%,进口占比10.21%,美元结算占比仍达86%。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既然两国贸易往来如此频繁,为何使用本币结算的交易占比这么低?这4000亿的本币互换额度常被看作“备用金”,实际直接调用规模有限。韩国企业更习惯使用美元结算,虽中韩已建立人民币韩元直接兑换市场,2023年直兑市场即期日均交易量达240亿元人民币,但部分企业仍对人民币兑换流程熟悉度不足,大额交易中更依赖美元的传统支付惯性。 以中国银行首尔分行为例,2025年前9个月其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已超730亿元,且通过CIPS系统完成的跨境人民币清算额超7220亿元[__LINK_ICON],但这一规模与两国年超3000亿美元的贸易量相比仍显有限。事实上,本币互换协议的核心价值在于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深化货币合作,而非单纯追求“额度使用”,其本质是应对汇率波动和短期流动性风险的“安全垫”,官方明确其作用为“促进双边贸易便利化,维护金融市场稳定”[__LINK_ICON],并非“为用而用”的资金储备。 不得不说,两国目前产业链供应链深度互嵌,合作越发密切[__LINK_ICON]。若能进一步完善本币结算配套设施,比如扩大人民币清算服务覆盖范围、提升直兑市场流动性(2023年人民币韩元直兑交易规模已达美元韩元市场的三分之一),让更多企业享受到本币结算带来的汇率成本节约、流程简化等便利,将为双边经贸合作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