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俄罗斯专家一语中的:“不论是伊朗还是俄罗斯,都存在一个错觉,那就是只要他们躺

映天真 2025-11-04 18:05:46

一位俄罗斯专家一语中的:“不论是伊朗还是俄罗斯,都存在一个错觉,那就是只要他们躺下,欧美就会去打中国,而中国需要他们,无论他们做什么,中国都应该出钱,出力!” 国际舞台上,总有那么些国家,自以为在西方围堵中充当“挡箭牌”,幻想着东方大国会感恩戴德,无条件掏腰包。俄罗斯专家一句话戳破了这层窗户纸:伊朗和俄罗斯总觉得,只要他们低头,欧美矛头就直指中国,而中国离不开他们,无论闹出啥事,都得出力出钱。这错觉从何而来?背后藏着怎样的博弈? 俄罗斯一位专家曾直言不讳,点破了伊朗和俄罗斯心里的那点小九九:他们总以为自己在西方制裁下苦苦支撑,就是在帮中国分担火力,等他们一喘气,欧美就会转头对付中国;反过来,中国离不开他们的能源和地缘位置,无论他们干啥,中国都得义无反顾地出钱出力。这话听着扎心,却道出了不少真相。我们中国一贯讲求独立自主、互利共赢,从不搞单方面买单的亏本买卖。 俄罗斯从2022年2月特别军事行动后,就挨了西方史上最狠的经济封锁,石油天然气出口直线下滑,本来欧洲是大买家,现在市场份额丢了大半,卢布汇率晃荡得像过山车。伊朗呢,更惨,制裁从1979年就开始了,断断续续46年,石油卖不出去,高科技进口卡壳,失业率高企,通胀像脱缰野马。两国日子都不好过,自然想找后路。他们合计着,中国作为新兴大国,正跟西方掰手腕,要是他们俩低调点,西方精力就全扑中国身上,那中国为了稳住阵脚,肯定得拉他们一把,提供资金、技术、市场啥的,全方位兜底。说白了,这是一种战略误判,总觉得自己在“抗美援华”前线,中国欠他们人情债。 其实,这种想法不是凭空冒出来的。俄罗斯和伊朗在多边场合,总爱把中国拉进他们的叙事里。拿能源来说,中国是全球最大进口国,他们俩是传统供应商,就觉得自己是不可或缺的筹码。俄罗斯专家这番话,就出自一次区域论坛讨论,他直指这种心态:两国低估了全球格局的多样性,高估了自己对中国的杠杆。西方制裁虽猛,但焦点更多在他们内部问题上,中国呢?没被当成头号靶子,反而稳扎稳打,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多边合作,经济布局一步步扩展。欧盟最近还借口“援助俄罗斯”对中国企业下手,中方立刻反制,德国媒体都说,中国底气足,不会让步。这不,中国外交就是这么清醒,不依赖谁,也不拖谁后腿。 再深挖挖,这错觉怎么一步步养成的。俄罗斯和伊朗在高层互动中,常常把合作当援助。2022年2月北京冬奥会期间,中俄元首会晤,重点谈能源安全,俄罗斯强调制裁压力,中国则重申互惠原则,合同条款里价格机制、市场需求全写得清清楚楚。结果呢?俄罗斯内部有些声音解读成中国会无限加码采购。伊朗那边,2021年3月27日,中伊25年全面合作协议在德黑兰签下,涵盖政治、经济、能源等领域,中国承诺基础设施投资,但明确要对等回报。 伊朗官员在后续报告里,却总爱放大援助色彩,觉得中国得帮他们绕过制裁卖油。说到底,他们忽略了中国的一贯立场:合作得讲规则,得有框架,不能变成单边施舍。中国企业进口伊朗石油时,严格走官方渠道,监控合规,避免风险;跟俄罗斯的东线天然气管道,2014年5月上海敲定框架,2019年12月2日北段通气,2024年12月全线贯通,年供气量超300亿立方米,但采购量始终按国内需求调,不多不少。 这就暴露了问题:国际关系不是慈善堂,而是利益交换。俄罗斯和伊朗的能源牌确实重要,但中国早就多元化布局,从中东到澳洲,供应渠道多条腿走路,不把鸡蛋搁一个篮子。拿中俄合作举例,管道项目推进中,中国注重技术输入和市场平衡,不是一头热地烧钱。伊朗的基建项目,中国参与公路、港口升级,但限定在可持续回报上,避免成无底洞。 西方那边,制裁俄罗斯石油上限价,伊朗影子船队风险高,中国照样按市场价走,绝不乱来。这套做法,接地气又靠谱,维护了国家利益,也给伙伴树了榜样。俄罗斯专家的话,正好提醒大家,别总做白日梦,得面对现实:中国需要朋友,但朋友间得对等,不能一边要援助,一边不讲规矩。 从更广角度看,这种错觉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在霸权压力下的常见心态。西方搞小圈子,封锁技术、能源,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推动金砖机制、上海合作组织这些平台,大家一起发声。   2025年7月6日至7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七次会晤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宣言强调全球南方合作,包容可持续的多极世界。中俄伊三方互动增多,但中国始终把脉准:合作要互利,要透明,避免被当枪使。欧盟7月借俄罗斯问题制裁中国企业,中方回应坚定,证明我们有底气、有原则。长远说,这有助于消解误区,推动务实伙伴。俄罗斯和伊朗渐渐明白,国际舞台上,没谁是救世主,大家得携手,共克时艰。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映天真

映天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