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美国方面突然宣布了针对先进芯片与设备的新一轮限制。 就这件事我的态度很直接:卡得越紧,中国自研越快,路径已经跑通了。 先看芯片链条。自2019年起,多家中企被列入限制清单,2022年与2023年限制继续加码。同期,国产EDA、设备、材料投入明显增加,28纳米量产能力稳定扩展;多家研究机构的拆解报告提到,国产7纳米产品已出现。对照之下,美企对中国市场的依赖仍在,英伟达等不断推出适配型号。说明封堵并未让产线停摆。 通信和算力这头数据更直观。公开资料显示,中国5G基站数已超300万站,覆盖面持续扩大,带动设备与应用协同推进。与一些国家覆盖不均、建设节奏偏慢相比,大规模网络反过来压缩了研发迭代周期。 交通装备的产销也给出反馈。复兴号350公里时速运营多年,CR450样车进展公开。欧洲多座港口出现滞港新车,媒体称其中包含不少中国电动车;与此同时,市场调查与审查持续进行。阻拦并未改变产品向外流动的趋势。 在导航与航天方面,北斗于2020年完成全球组网,终端已在物流、渔业、应急等行业普及。全球用户仍大量使用GPS,但多系统融合成为主流,单点依赖正在降低。 再看企业层面。高通、英特尔、英伟达等财报长期披露中国营收占比不低。限制带来不确定,它们通过许可申请与产品调整来适配。市场与合规同时约束,路径多是折中推进。 人才回流也在加速。官方历年数据表明,留学回国比例持续提升,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材料等方向的团队扩容,项目更注重工程化与量产落地,补上了关键环节的人手与经验。 关于“把中国拉进规则场”这类表述,外媒与演讲材料有不同解读,具体措辞不宜过度演绎。比尔·盖茨在多次采访中指出,限制难以改变中国在科技上的进展方向。这两条放在一起看,长期大封堵的成本高、效果有限,更像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掰手腕。 把时间线理一理:2016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上天,2020年北斗全球组网,2023年以来先进工艺国产产品被多次拆解验证,2024年国产AI大模型数量增加,算力中心持续上马。每一步都有场景落地。 由此形成的节奏基本清晰:出现卡点,增加投入,应用拉动,再反哺研发,循环向前。外部变量会打乱节拍,但难以改写方向。 我的结论是:限制还会反复,但中国的自研体系已经具备自我加速能力,越打压,越逼着把短板补齐。 看向当下,生产线在扩能,港口在周转,实验室在迭代,订单在验证。就按这个节奏继续推进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