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为高志凯这种级别的大佬,出去参加活动,都是国家派的专机,配着团队,前呼后拥的。结果今天才知道,大哥很多时候是自掏腰包去的。 这事儿说起来一点不奇怪,先得搞清楚他现在的身份,他主要在全球化智库当副主任,还兼着苏州大学的讲席教授。这俩差事跟政府直属部门完全是两码事。 咱们先说说这个全球化智库,这可不是政府开的 “公家单位”,人家官网明明白白写着,经费全靠企业捐赠、研究项目资助,还有出书、活动赞助这些收入,政府根本没给过预算,每年的经费来源都得跟顾问委员会报备清楚。 这种民间智库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那种单位比不了,人家后者 2019 年总支出就有 1.55 亿,其中 78.9% 都花在日常运转和专项研究上,经费全是财政拨款,出去办事自然有人安排妥当。 再看数据更明白,现在全国 425 家智库里,民间智库只占 5%,本来就势单力薄。有调查显示,民间智库人均能拿到的经费才 125.88 万元,可半官方的智库人均能拿到 611.72 万元,差了快五倍。 更关键的是,民间智库的钱得优先砸在研究上,研究经费占比能到 68.16%,比半官方的高出二十多个百分点,剩下的钱要养团队、租场地,哪还有富余给个人报差旅费? 高志凯在这当副主任,本质上是为了搞研究、提建议,他那四百多份被采纳的建言报告,大多是靠自己这么跑出来的,哪能像体制内那样等着经费到位再行动。 苏州大学的讲席教授更不用说了,高校里的职务看着体面,可经费管得严着呢。学校给的钱主要是科研经费,得花在买设备、聘助手、做实验这些正经事上,出去参加个行业论坛、学术研讨会,除非是学校组织的,否则差旅费根本报不了。 不像那些政府直属机构的干部,出去办事有公车、有差旅补贴,连随行人员的开销都能走公家账,这就是最实在的区别。 有件事我印象特别深,之前看到报道说高志凯去国外跟外媒舌战,明明是为了帮咱们国家说话,争国际话语权,结果来回的机票、住宿全是自己掏的钱,连跟着拍视频记录的小团队都得自己花钱雇。 有人笑话他后来偶尔带货掉价,现在想想这哪是掉价啊,这分明是用自己的本事给理想 “挣干粮”。他要维持这种国际发声的频率,光靠智库那点经费根本不够,可不就得自己想办法补窟窿嘛。 高志凯所在的全球化智库能坚持靠社会捐赠和自主运营挣钱,就是为了保住这份独立,能说真话、提真建议,可代价就是得自己扛下这些琐碎的开销。 不像有些半官方智库,2019 年经费结余就占了总收入的三成多,钱花不出去也不用愁,跟民间智库这种 “一分钱掰成两半花” 的日子比,简直是两个世界。 可能有人会问,他以前在摩根士丹利、中海油当高管,自己肯定有钱,犯得着这么抠门吗?可这不是有钱没钱的事,是规矩问题。 他现在的职务决定了不能拿企业的钱办智库的事,更不能用私人关系搞特殊,只能自己承担这些开销。 就像他提出的 “鱼钩与长矛” 理论,当年被奥运安保采纳,现在还在沿用,可这些成果背后,是他多少次自掏腰包跑调研、开研讨会攒出来的,没人会主动给他报销这些 “隐性成本”。 说到底,高志凯这种自掏腰包跑活动的情况,就是民间智库真实处境的缩影。 他们没有政府给的 “铁饭碗” 经费,却要干着影响政策、沟通国际的大事;没有前呼后拥的排场,却得凭着一己之力在国际舞台上发声。 咱们以前总觉得大佬就得有大佬的架子,可看到高志凯这样的,才明白真正干实事的人根本不在乎这些虚的。 他图的不是排场,是能把自己的想法变成对国家有用的建议,是能在国际上把咱们的立场讲清楚。 这种自己花钱办正事的 “大佬”,可比那些靠着公家资源摆谱的人可敬多了,这才是真的为国家做事的样子。

大鹏
美国的智库公司大部分是私人公司。做出来的报告准确率高,美国政府才会花钱买消息。自负盈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