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用“人工降雨”治理雾霾失败!治标不治本,对中国有什么启示】 新德里的天空再次被浓雾笼罩,冷空气夹带着农田焚烧、工厂和汽车排放的污染物,像一层厚重的灰色绒毯覆盖在城市上空。PM2.5浓度飙升至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值的20倍,街道上行人戴着口罩,车辆尾气在晨雾中若隐若现,空气中的每一次呼吸都像在赌生命。面对这场每年冬季如期而至的污染危机,印度政府想出了一个“高科技方案”:人工降雨。 10月下旬,两架飞机在新德里上空起飞,释放含碘化银和氯化钠的焰弹,试图“催雨”。科学家和媒体都屏息以待,期待从天而降的甘霖能冲刷掉城市的雾霾。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有一道难以逾越的界限。新德里的冬季空气干燥,湿度不足,云层稀薄,焰弹落下的雨滴寥寥,实验的后续计划被迫中止。科学家们只能无奈地承认,这样的“人工增雨”,充其量只能在理论上让污染暂时散开一两天,空气质量很快又会回到原点。 人工降雨的浪漫听起来像科幻电影里的场景,但现实远比浪漫残酷得多。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的研究报告用数据戳破了这个“天降解决方案”的幻想:2011年至2021年的气候数据显示,新德里冬季干燥,人工增雨既成本高昂,又存在科学不确定性,甚至可能对环境带来负面影响。教授加尼直言,除非污染源被控制,否则空气污染水平不会真正下降。 然而,政治和舆论往往喜欢“作秀”。政府通过飞机撒焰弹、启动人工降雨实验,看似积极应对环境问题,实则是一种短视的治标手段。空气污染不是可以靠一场雨就能解决的游戏,它是工业排放、交通拥堵、农田焚烧、能源结构等多种因素长期累积的结果。治理污染需要系统性、长期性的措施,而不是依靠科技噱头来安慰公众。 印度环境保护人士坎达里指出,关键在于清除污染源头。使用清洁燃料、改善废弃物管理、严格监管排放,这些才是根本之策。然而,这些措施往往涉及政策调整、产业结构改革和公众行为改变,需要耐心和成本,不像撒焰弹那么直观,也不容易在短期内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政治逻辑偏好短期效果,技术噱头容易成为掩盖长期无效治理的烟雾弹。 每年的冬季雾霾如期而至,带来成千上万的健康危害。据《柳叶刀-全球健康》研究,2009年至2019年,印度有380万死亡病例与空气污染有关。每一次人工降雨试验背后,是科学和资源的消耗,是公众对治理效果的期望,也是政治表演的场所。问题是,撒再多的焰弹,也无法解决系统性污染,更无法拯救被雾霾困住的呼吸。 新德里的空气治理争议,不只是科技手段能否奏效的讨论,更是治理理念的较量。科技只是工具,政策才是根本。人工降雨能带来短暂的心理安慰,但治理污染需要法律、制度、监管、产业调整和公众参与的综合施策。雾霾不是偶发事件,而是社会、经济、环境互动的长期积累。用“下雨”治空气污染,就像用止痛药应对癌症,只能暂时缓解症状,却无助于根治。 新德里的教训值得全球关注,它用中国提供的启示是:空气污染治理,不是天降甘霖就能解决的魔法,它考验的是政府的治理智慧和社会的责任意识。科学可以提供方法,但真正的力量在于政策、制度和公众行动。只有控制源头、改变结构,才能让灰色的冬季天空重现蓝天白云。否则,每年冬天,飞机升空撒焰弹的画面将一遍遍重复,雾霾依旧笼罩城市,呼吸依旧充满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