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73年,女科学家吴健雄回国,见到周总理后:我有句话不知道该不该说,周总理顿了一下,说:“随便说嘛,没有关系!”她咬着唇,声音都有点颤:“我在美国这些年,父母先后去世,我连他们的坟在哪里都不知道,一直放心里难受……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吴健雄) 几十年前,1912 年,江苏太仓浏河镇的一个开明家庭里,吴健雄呱呱坠地。她的父亲吴仲裔是当地士绅,亲手创办的明德女子学校,成了吴健雄科学梦想萌发的摇篮。 在这所学校里,吴健雄早早显露出过人天赋,记忆力好得惊人,对算术的理解更是远超同龄人。别人眼里枯燥的数字和公式,在她看来却藏着无穷乐趣。 1929 年,成绩优异的吴健雄被保送进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入学第一年,她先去了上海中国公学读书,在这里,她的才华被校长胡适看中,胡适夸她心思缜密、见解独到。 这份认可让吴健雄更坚定了在学术路上走下去的决心。后来,她干脆从数学系转到了物理系。 接触物理后,她发现,这是自己真正热爱的,这份热爱成了她日后克服种种困难的底气。 1936 年,为了追寻更前沿的物理知识,吴健雄远渡重洋去美国深造,走进了当时物理学研究的重镇 ——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 出发那天,父亲吴仲裔特意从浏河镇赶到上海码头送行,手里还攥着一袋她爱吃的家乡糕点,眼角虽藏着不舍,语气却满是鼓励:“雄儿,出去了就好好做学问,别惦记家里。” 吴健雄接过糕点,攥着父亲粗糙的手,强忍着眼泪点头,直到轮船鸣笛缓缓开动,她还扒着船舷朝父亲挥手,看着父亲的身影在视线里越来越小,才转过身偷偷抹掉眼泪。 她知道,这一去,不仅是跨越山海的求学路,更是与故土、与亲人漫长分离的开始。 那时候,女性做科学研究要面对的挑战比男同行多得多,但她从没打退堂鼓,靠着扎实的基础和不服输的劲头,最终得到物理系主任柏基的认可,顺利入学。 在伯克利,她遇到了两位影响一生的导师——发明回旋加速器的劳伦斯,和在核物理领域很有造诣的塞格瑞。 在塞格瑞的引导下,吴健雄专心研究核物理,成功发现对铀原子核分裂连锁反应至关重要的惰性气体 “氙”。这个发现不仅填补当时核物理研究的空白,也让她在国际物理界站稳脚跟。 之后的日子里,吴健雄把所有精力都扑在了物理研究上。 1956 年,物理学界出了个大 “挑战”,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理论。这个理论打破了大家多年来对物理的固有认知,却因为没有实验证明,一直备受争议。 很多物理学家都在观望时,吴健雄凭着敏锐的科学眼光,一下子看出了这个实验的重要性。她带着研究小组,用先进的低温设备,在极冷的环境里一遍又一遍做实验。熬了无数个日夜后,她用无可挑剔的实验结果,证明了宇称不守恒理论是对的。 这个结果一出来,国际物理界都轰动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知被彻底改变,物理学也迎来了一次大发展。可在种种科研光环的背后,吴健雄心里始终装着对故土和亲人的牵挂。 1936 年去美国后,因为各种原因,她和祖国的联系断了,这一分开就是 37 年。直到 1973 年,她才终于能和丈夫袁家骝一起回到大陆。 那年10 月,周总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接见了他们。总理还风趣地解释,因为吴健雄是江苏人,袁家骝是河南人,安徽刚好在中间,所以特意选了安徽厅。 这份细心让久居海外的吴健雄心里暖暖的。一开始谈话时她还有点拘谨,可感受到总理的亲切和真诚后,她忍不住说出了藏在心里多年的遗憾。 这些年在美国,父母先后离世,她连父母的坟在哪里都不知道,这件事一直让她难受。总理听了顿了一下,温和地安慰她,让她有话尽管说。 这份理解像一股暖流,抚平了她心里的不少伤痛,也让她真切感受到祖国对游子的牵挂。 这次回国不仅让吴健雄重新踏上了故乡的土地,更让她下定决心要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出份力。之后,她多次回大陆,忙着推动中美物理学界的交流合作,还为祖国培养不少人才。 1997 年 2 月,这位被称作 “东方居里夫人” 的伟大科学家,在纽约永远离开了。 按照她的遗愿,丈夫袁家骝把她的骨灰带回了太仓浏河镇,安葬在明德学校的紫薇阁旁。当年父亲种下的紫薇树,依旧年年开花,像是在守护着她。 三十七年的漫长等待,二十四年的频繁往返。吴健雄用后半生的时光,一点点弥补了前半生无法回家的遗憾。 吴健雄的一生是为物理奋斗的一生,也是对祖国深情牵挂的一生。她用智慧和坚持在科学史上留下了闪亮的一笔,而她的科学精神和家国情怀,也会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