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出名了!11月1日,中国科学院对外证实,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牵头打

温不樊人世间 2025-11-05 16:59:42

这下出名了!11月1日,中国科学院对外证实,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牵头打造的2兆瓦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近期成功完成钍铀核燃料的首次转换。   这一消息标志着一种潜在的能源新范式已迈出关键一步,它不只是填补国际研究空白的技术成就,更预示着一种从安全、资源到产业都截然不同的核能系统正在成形。   长期以来,公众对核能的疑虑根植于对高压失控和放射性泄漏的恐惧。钍基熔盐堆的设计哲学,正是要从根本上瓦解这些风险。   它全程在常压环境下运行,这一物理特性使其从源头上消除了传统核电站高压容器爆炸的可能性。安全不再仅仅依赖复杂的工程系统,而是根植于反应堆自身的物理规律。   它的安全逻辑核心在于一种“被动”且自发的故障应对机制。反应堆采用高温熔盐同时作为燃料载体和冷却剂。   一旦遭遇断电等极端情况,液态核燃料会因重力作用自动流入位于地下的应急储存罐。在那里,熔盐会迅速冷却并凝固成固体,将所有放射性物质物理封存,杜绝泄漏。   这种特性加上它无需大量淡水冷却,能够灵活部署于更广阔的内陆地区,摆脱了传统核电站对选址的严苛限制。   这套基于物理规律的“内禀安全”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了核能风险的性质,为国家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高安全性核能路径。   在全球核燃料供应日趋紧张的背景下,能源自主权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传统核电高度依赖进口铀,使能源命脉易受外部因素掣肘。   而中国拥有世界储量前列的钍资源,其中大量是开采内蒙古等地稀土时的副产品,来源稳定。发展钍基熔盐堆完全符合中国的资源国情。   此次实验堆成功将钍转化为可裂变的铀-233,相当于点亮了启动这台“资源引擎”的火花。   它意味着中国可以将巨大的本土资源禀赋转化为可持续的核燃料,构建一个独立自主的燃料内循环体系,从而摆脱对进口铀的依赖,提升能源自主性。   上世纪多个国家曾研究熔盐堆,但因资金或政治原因中断。当许多国家在福岛核事故后对核电持谨慎态度时,中国已悄然打通了从核心设备到供应链的闭环,进入工程验证阶段。   这座实验堆是全球唯一在运行且已加入钍燃料的熔盐堆,其获得的实际运行数据填补了国际空白。   作为中国第四代核裂变技术的代表之一,钍基熔盐堆的雄心远不止于发电。它高达数百摄氏度的高温运行特性,使其具备了成为未来零碳工业“心脏”的潜力。   这种高温可以直接为化工、冶金等高耗能行业提供脱碳所需的热源,同时也是高效制取绿氢的理想能源。   这一技术还能与波动性的可再生能源形成互补。当风、光发电不足时,它可以作为稳定可靠的基荷电源,并通过不停堆在线加料的模式保障电力连续生产。   它产生的长寿命放射性废物体积和毒性远小于传统核电,后续处置成本更低,难度更小,高度契合国家的碳中和战略。   从上海应物所计划在2035年前建成百兆瓦级示范工程,到已有多家上市公司参与研发,一个围绕“热-电-氢”协同供应的全新产业生态正蓄势待发。   尽管材料的长期耐腐蚀问题、后期维护以及公众接受度等挑战依然存在,但这项技术所展现的系统性优势,使其成为驱动未来能源格局变革的关键力量。   有网友认为“又一种清洁能源时代到来了!向有关科技部门和人员致敬,为祖国点赞!”

0 阅读:5
温不樊人世间

温不樊人世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