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真觉得,老百姓的脑子,比谁都清楚。 上头为了让你吃饱饭,从内地辛辛苦苦引来高产的小麦,结果呢?老乡们转头就给拔了,偷偷换回产量低的老伙计——青稞。 还编出顺口溜:小麦是汉人吃的,吃了浑身没劲儿。 外人一看,嘿,这不傻吗?放着白面馒头不吃,非要去啃那又干又硬的青稞? 可你真设身处地想想,你就不觉得傻了。 七十年代的西藏,家里烧什么?牛粪。那玩意儿火小,温度上不去,刚好能把易熟的青稞烙成香喷喷的糌粑。你让它去蒸小麦?半天下来,给你一锅半生不熟的“死面疙瘩”,孩子饿得哇哇哭。 想吃顿面条?行啊,得上山砍柴禾,可那会儿山上连草根都快被刨光了,哪有柴给你? 吃个饭跟受刑一样,换你你干吗? 所以啊,那句“吃了没劲儿”根本不是瞎话,是实话。吃都吃不熟,吃得一肚子气,哪来的力气? 这事儿后来闹得挺大,上面也从善如流,大手一挥:你们想种啥就种啥! 你以为故事到这就完了?青稞大获全胜? 魔幻的来了。 没过几年,地分到户了,老乡们自己当家做主了,你猜他们种什么? ——又把小麦给种回来了。 这次没人逼他。 为啥?账算明白了。 家里人口多了,光种青稞,不够吃啊。小麦亩产高,能填饱一家老小的肚子,这比天大。 再说了,光吃粮食不行啊,不得吃肉喝奶?小麦的秸秆比青稞多,能多养几头牛,多养一群羊。牛羊能干嘛?换钱,换酥油,换日子。 你看,老百姓心里那杆秤,精明着呢。 当小麦只能当个“死面疙瘩”时,它就是垃圾。当它能换来肉、换来更好的生活时,它就是宝贝。 这哪是小麦和青稞的战争?这分明是“活下去”和“活得好”的升级打怪。 现在呢? 小麦成了家常便饭,一碗热腾腾的藏面,暖胃。青稞成了心头的“白月光”,是过年过节的仪式感,是招待贵客的体面。 一个负责过日子,一个负责守住根。 谁也没取代谁,它们和解了,在一片土地上,在一个人的饭碗里,活成了最聪明的样子。 这,才叫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