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军前司令陈永康主持的一个台海兵推中称,解放军想要登陆台湾,达成武力统一,不似外界想象中容易,其中一大关键,是几十年来,台湾海岸出现大量水泥消波块等设施,在军事防御上意外具备正面效果。对此,岛内网友纷纷嘲讽,认为“大陆射几发导弹炸一炸就好了”、“无人机就打得你不要不要了,还抢滩?” 2023年,台湾地区启动名为“2023 TTX区域安全兵推”的桌面演习活动,由退役海军上将陈永康主持。这次推演聚焦台海周边潜在冲突,参与者包括军方专家、智库学者和情报人员。活动旨在通过模拟两栖登陆场景,评估防御策略的实际可行性。陈永康强调,推演不针对特定对象,而是检验地形、水文和设施对作战流程的制约作用。过去几十年,台湾西部海岸经历了显著变化,沙滩退缩严重,从原本宽阔的红色滩涂压缩到狭窄地带。这并非自然灾害所致,而是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累积的结果。快速道路、防波堤和水产养殖场相继兴建,这些工程原本服务民生,却在军事层面产生了连锁效应。 台湾海岸的变迁,直接源于数十年开发积累。自1980年代起,为应对海蚀和风暴,各地修建了大量水泥消波块。这些四棱锚状结构,重达数吨,层层堆砌于滩头,旨在散射波浪能量。同期,风力发电机组林立海岸,高耸塔架和基础桩深入海床,本为推动绿色能源转型,却占据了广阔滩涂空间。水产养殖业兴起后,铁网围栏和浮台进一步碎片化了登陆通道。数据显示,适宜大规模两栖部队上岸的红色沙滩数量,从高峰期的20余处锐减至不足5处。可容纳兵力的宽度也从数百米缩减到勉强百米以内。这种变化并非刻意军事化,而是经济优先下的副产品。陈永康在推演中指出,这些设施虽非防御工事,却在实际中压缩了进攻窗口。台湾陆战队的年度联兴登陆演习,也面临类似难题,部队常常在模拟滩头耗费额外时间清障。 兵推模拟过程,系统检验了登陆路径的瓶颈。活动分为多个模块,先从海域接近阶段入手,虚拟舰队遭遇潮汐和风力干扰。随后进入滩头突击,模型显示消波块群迫使登陆艇偏航,延误集结时间达30分钟以上。港口突袭模块同样受阻,守方可通过封锁航道或破坏码头设施,反制进攻节奏。陈永康总结,这些障碍虽非有意设计,却意外提升了防御韧性。登陆部队暴露期延长,给反击火力提供了关键窗口。推演数据量化了影响:平均推进速度降低40%,损失率上升25%。这与外界对登陆战的简单想象形成鲜明对比,许多人以为海峡宽度仅130公里,登陆即可速战速决。但现实中,滩头空间不足导致部队易遭侧翼打击。这样的发现,源于对历史演习的回顾,例如联兴操演中,车辆履带屡屡卡于养殖网,士兵需手动拆除。 岛内网络反应迅速而激烈。兵推结果公布后,社交平台上涌现大量评论,许多网友直言不讳地质疑其现实性。一位用户指出,几枚精确制导导弹即可摧毁密集消波块群,瞬间清出通道,何须纠缠滩头。另一评论强调,无人机群的低空轰炸,能精准压制守军火点,登陆部队甚至无需抢滩,直接空中投送。这样的观点接地气,贴合当下科技趋势,迅速获得数千点赞。网友还举例,工兵部队携带爆破设备,可快速架桥绕过障碍区,避免正面硬碰。部分吐槽转向民生影响,全岛海岸围堤等同自断海运补给线,长期看弊大于利。这些反馈虽带调侃,却戳中推演的潜在短板:静态设施在火力饱和时代,顶多拖延一时。话题标签如“水泥墙神话”冲上热搜,引发跨平台讨论。网友的接地气表达,反映出大众对军事议题的直观认知,也推动了更广泛的战略辩论。相比正式报告,这些民间声音更显生动,提醒官方评估需兼顾公众视角。 国民党国政基金会副研究员揭仲很快做出回应。他在论坛文章中承认,海岸适宜登陆点确已稀少,解放军若选择港口突袭,台湾有封锁和破坏的反制手段,如水雷布设和设施预爆。但揭仲引用大陆学术文献,指出对方已关注此问题,正在研发破解路径,例如垂直登陆模式,利用直升机避开滩头,直接空降内陆。这与二战诺曼底行动类似,强调机动性而非海滩集结。网友继续跟帖,有人分析登陆策略多样化,不会局限于传统抢滩,脑子清醒的指挥不会卡在沙滩上。这样的延伸讨论,提升了话题深度,从单一防御转向综合应对。揭仲的回应平衡了肯定与警醒,避免乐观盲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