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老教师火了!”老教师批评说:“让家长去监督作业,这本身是一个严重的错误!现在的教师觉得让家长去监督批改孩子的作业是天经地义,那要老师干嘛?” 这句话一出,立刻引发了轩然大波。有人点头赞同,觉得老师的责任不应该被转嫁到家长身上;有人则反驳,认为家长的参与本身是一种责任感的体现,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环节。这个观点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许多关于教育本质的讨论。 我们不得不问:“教育到底是谁的责任?”在这个快节奏、碎片化的时代,家庭与学校的角色似乎变得模糊。很多家长抱怨作业“繁重”,老师则觉得“责任在家长”。而真正的核心问题,可能不在于谁来监督作业,而在于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是否偏离了初心。 这位老教师的观点,像是一股清流,提醒我们:教育的本质,不是简单的“输出知识”,更不是让家庭成为“补习机构”。它应该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责任感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而让家长去“帮忙”批改作业,实际上可能让孩子变得依赖,甚至让老师的责任变得模糊不清。 更令人深思的是,为什么如今的老师越来越觉得“家长来帮忙”成了理所当然?难道我们忘了,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孩子成为有独立人格的人?如果每次作业都要家长来“监工”,那是不是意味着老师的教育使命已经被“家庭”吞噬了?孩子的成长,难道只靠家长的“监督”就能完成?这背后,反映出的是我们对“责任”的认知偏差。 其实,这一切都指向一个核心——教育的责任不应由一方承担,而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责任。老师的职责,是引导、启发和培养,而不是变成家庭的“保姆”。家长的角色,则是配合、支持,而不是取代教师。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成长,真正学会自主学习和思考。 读到这里,你是否也在心里暗暗吐槽:难道真的是“老师不管了,家长自己来”吗?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这样的“责任转嫁”,其实是在扭曲教育的本质?当我们习惯于把责任推给他人时,孩子的未来又在哪里? 也许,是时候反思一下:我们到底想给孩子什么样的未来?是应付式的“完成任务”,还是培养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未来主人翁?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位老教师的声音,或许不仅仅是批评,更是一剂醒世药。在这个快节奏、信息爆炸的时代,唯有坚持初心,才能真正让教育回归本真,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自由成长。初心 本真 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