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80年,邱行湘去台湾探亲,回大陆前,蒋纬国给了他一大笔钱,邱行湘却说:“我这次来台是探亲访友,不是叫花子伸手要钱!” 邱行湘真正理解“尊严”的含义,是从北京功德林的改造生活开始的,而这需要推翻他过去的所有认知。 以前的“将军光环”在每天的体力劳动中慢慢消失,他挖过沟、种过菜,给抗美援朝的志愿军炒过面,甚至从卡车上扛过200斤重的麻袋,在汗水面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也正是在功德林,邱行湘形成了新的做事原则,他是黄埔军校五期的学员,却敢当众批评一期的学长黄维,说黄维改造的态度太消极。 要知道,在过去等级严格的军队里,这是绝不可能发生的事,分饭的时候他还会毫不客气地说康泽总挑肉末吃,提醒康泽多想想队伍里年纪大的王陵基,这时他才明白,尊严不再取决于官职大小,而是看谁能守住公平的底线。 1980年的这次台湾之行,邱行湘见到了昔日的同僚,蒋纬国还亲自为他设宴,吃饭时,蒋纬国拿出一笔数额不小的公款,说是给老将领的补助,让邱行湘签字领取。 曾经一心模仿蒋家、以这个身份为荣的“小蒋介石”,此刻却沉默了,他放下递到面前的笔,说出了那句令人震撼的话:“我是来探亲访友的,不是来要钱的叫花子!” 这不仅仅是清高,更意味着他彻底告别了过去那个依附权力光环的自己,他这种坚守尊严的表现和后来杜聿明、黄维拒绝补发薪水的行为,有着同样的风骨。 邱行湘的尊严还体现在对家人的责任和愧疚上,1959年刚出狱,他第一件事就是赶回南京,面对已经85岁、眼睛快看不见的老母亲,他跪下磕头,想弥补这几十年的亏欠。 59岁时邱行湘老来得子,他对儿子最严格的教育就是要求儿子把掉在地上的米粒捡起来吃掉,让儿子懂得珍惜。 这份责任心后来又延伸到了对历史和两岸关系的关注上,他给黄埔同学黄维的女儿带去了黄维的消息,还自己关在书房里,整理淞沪会战的第一手资料。 在台湾的书店里,看到一本叫《匪情年鉴》的书,他直接跟蒋纬国说,现在两岸已经“三通”了,这种带有敌意的称呼早就该淘汰了。 直到90岁高龄,邱行湘还拄着拐杖,以政协委员的身份参加会议,他最后一次公开发言,是建议加强两岸的桥梁建设,话刚说完,全场就响起了掌声。 从崇拜权力的“小蒋介石”,到自食其力的普通公民,再到为两岸和解奔走的老人,邱行湘用一辈子的时间重新定义了“尊严”的真正含义。 信源:文旅张家口 百年瞬间丨台湾开放大陆同胞赴台湾探亲奔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