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跳水冠军郭晶晶以2亿高价代言蓝月亮,谁知初期销量惨淡,公司亏损的一塌糊涂。老板却表示:“亏得好,亏得越多我越高兴!” 2008年北京奥运的余温还未散尽,“跳水女皇”郭晶晶的国民热度正攀顶峰。一则商业消息却在商界掀起轩然大波,名不见经传的蓝月亮,竟豪掷2亿天价请郭晶晶代言!要知道,彼时顶流明星的常规代言费不过数千万,这一笔投入直接翻了数倍,堪称“疯魔操作”。 更令人费解的是,代言后蓝月亮非但没迎来销量暴涨,反而亏得一塌糊涂,可公司老板罗秋平却满脸笑意,直言“亏得越多越好”。 彼时的中国洗涤市场,还是肥皂与洗衣粉的天下。老一辈习惯了洗衣粉的颗粒感,觉得“搓得响才干净”,液体洗衣产品对大多数人而言,既陌生又昂贵。蓝月亮虽靠洗衣柔顺剂攒下些许口碑,却始终被宝洁、联合利华等国际巨头挤压在夹缝中,市场份额难有突破。 罗秋平看着货架上自家产品被外资品牌层层包围,一筹莫展之际,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找上门来,抛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建议:放弃传统品类,倾尽全力押注洗衣液。 这个提议在当时堪称“自寻死路”。2008年的消费者对洗衣液认知几乎为零,价格比洗衣粉高出一截,谁愿意为“看不见摸不着的新鲜玩意儿”买单?更致命的是,一旦蓝月亮率先发力,必然会引发国际巨头的警觉,对方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和成熟的销售渠道,分分钟就能将这个新兴品牌碾压。 可张磊的逻辑却一针见血:“要想站稳脚跟,就得主动亏两年。用短期亏损换市场空白期,在巨头反应过来前,让消费者记住‘洗衣液=蓝月亮’。” 罗秋平被这份远见打动,很快敲定合作。而这场赌局的第一步,就是找一位能快速引爆市场的代言人。刚拿下奥运金牌、形象健康、国民度拉满的郭晶晶,成了不二之选。 可没想到,合作差点因一场误会泡汤郭晶晶团队起初误以为蓝月亮是外资品牌,按奥运相关规定,奥运冠军不能代言外资品牌,便婉言拒绝。 蓝月亮团队连夜登门解释,拿着企业资质文件反复说明“我们是纯正的中国品牌”,才终于打消了对方的顾虑。不久后,电视屏幕、公交站台、超市海报上,全是郭晶晶手持蓝月亮洗衣液的身影,“蓝月亮,开启洗衣新时代”的广告词,借着奥运余热传遍大街小巷。 可投入与回报的落差,来得比预想中更猛烈。2亿代言费砸下去,蓝月亮的营收不仅没增长,反而因巨额营销成本陷入亏损。经销商怨声载道:“货架上的洗衣液摆了仨月,还没洗衣粉一天卖得多”;消费者拿起洗衣液看了看价格,又默默放回了洗衣粉货架;外界的质疑声更是铺天盖地,有人调侃蓝月亮“花钱买吆喝”,甚至预测“不出两年必倒闭”。 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罗秋平却异常淡定。他没有缩减营销投入,反而继续加大力度,在超市堆起一人高的显眼堆头,推出“买一送一”“免费试用”活动。团队内部有人急得团团转,罗秋平却笑着安抚:“现在的亏损,是为了以后的垄断。” 他心里清楚,张磊的“战略性亏损”计划正在起效——虽然销量没爆,但“洗衣液”这个新品类,借郭晶晶的热度被更多人知晓;蓝月亮也在消费者心中,悄悄种下了“专业洗衣液品牌”的种子。 两年的沉寂期过后,剧情终于迎来惊天反转。2010年,消费者对洗衣液的接受度大幅提升:妈妈们发现洗衣液不伤手、无残留,愿意为孩子的健康买单;年轻人喜欢洗衣液的清香与便捷,渐渐抛弃了洗衣粉;老一辈也在子女的影响下,开始尝试这种“新玩意儿”。而此时的蓝月亮,早已凭借前期的品牌铺垫,占据了市场先机。 超市里,蓝月亮洗衣液的货架前开始排起长队;酒店、洗衣店纷纷批量采购,认准了这个“国民品牌”;甚至有消费者点名要“郭晶晶代言的那款洗衣液”。这一年,蓝月亮在国内洗衣液市场的份额飙升至40%,直接将后来跟进的宝洁、联合利华甩在身后,稳稳坐上行业第一的位置。当初的2亿代言费,看似亏得血本无归,最终却换来了十年的行业龙头地位。 如今再提起“2亿代言亏到笑”的故事,早已成为中国商业史上的经典案例。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商业远见,从来不是盯着账本上的即时利润,而是看透行业趋势,在关键节点敢于“下重注”。就像蓝月亮,用两年的亏损换来了十年的行业话语权,这种“先舍后得”的智慧,远比一时的销量增长更有价值。 (信源:罗秋平与蓝月亮:创业辉煌后的市场困境,商业文化杂志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