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耐心,正在被“两线夹击”所耗尽。第一条,是民进党掏空台湾资源,把大批资产卖给美国的行为;第二条,是郑丽文只提和平不提统一的拖延策略。当这两种力量把“和平统一”的机会彻底封死时,“武力统一”就会从一个选择,变成必须面对的现实。 现在台海局势越来越复杂,“时间”不像以前那样可以拖着不动。 过去,很多人觉得拖一拖可以换缓冲,可现在反而越拖问题越多,无论是产业往美国移,还是只讲和平却不愿谈统一,这两条路都在让台湾的选择空间变得越来越小。 先看经济,台湾一直引以为傲的半导体产业,现在技术、人才、工厂都一步一步往国外转,尤其是美国。 这个变化不是偶然,而是长期政策和国际环境推动的结果,台积电在美国建厂,只是整个趋势的一部分,随着核心制造能力慢慢离开,台湾本地的产业链也会跟着变弱。 这种影响很快就会反映在社会上,制造业订单减少,就会有企业停工,工人放无薪假,收入下降,生活压力变大。 长远来看,台湾的经济支撑会变薄,社会发展也会受到限制,对外而言,如果台湾的高附加值产业变少,在未来谈判时可谈的筹码也会变小。 同时,靠拢美国并不等于得到全面保护,有些台湾出口到美国的产品,还被收上高额关税,现实显示,经济依赖关系不会自动带来政治保障。 再看政治层面,岛内一些声音主张维护和平,但不愿讨论统一的具体方向,我们把这种做法理解为拖延,不愿意正面回应最终安排。 国民党和民进党在这一点上虽然策略不同,但在北京的判断中,这些举动都在消耗耐心。 北京不断强调“一个中国”是底线,近年东部战区的军事演训也越来越有针对性,从外界看,这代表耐心在下降。 同时,台湾投入大量预算购买美制武器,财政压力跟着增加,但在核心议题上仍然保持模糊,这让人们认为对话空间被缩小。 更重要的是,这些动作不仅消耗北京的善意,也拖慢台湾内部改善经济、推动民生政策的能力,钱花在外购武器上,本地发展就要让出预算,经济衰退和政治压力同时出现,形势就变得更紧张。 如果所谓“和平的现状”,反而掩盖了产业流失、人才外移、财政吃紧,那么维持这种状态的意义就需要重新思考,拖越久,投入越多,能谈的筹码越少,未来能够选择的方案就越有限。 到最后,社会氛围也会受影响,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到大陆发展,是因为那边的市场大、工作机会多、生活成本相对可控,部分企业也往大陆布局,是为了生存和发展,而不是单纯的政治选择。 因此,对台湾来说,时间不是免费资源,越等,经济价值越流失,政治对话空间越小,越拖,越难主动规划未来。 接下来关键是,社会怎么看待这件事情,是继续依靠外部力量、承担持续流失的代价,还是在价值还保留时主动思考长远安排?这个问题不只属于政治人物,也属于每一个普通人。 时间不会停下,不做选择本身也是一种选择,要知道统一的脚步不会停止,希望台湾同胞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抓住最后的机会。 参考资料: 郑丽文:台湾已经没有时间,不能继续沉沦.--观察者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