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向联合国交完2025年会费,金额高达50多亿,真是让人肉疼!没想到刚交完没多久,联合国10月初又开口要钱,否则只能裁员,结果到10月底,我们又全额汇出6亿8573万美元,折合人民币50多亿。 联合国现在遇到的财务危机非常严重,仓库里的钱几乎见底,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账面亏空,而是让全球合作机制出现了明显裂痕。 对于联合国的会费,不同国家展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态度,中国的做法非常直接,主动承担义务,在2024年就提前缴清了2025年度的会费。 后来联合国在10月向外界发出“资金告急”的公开呼吁后,中国又转账6亿8573万美元,两次支付换算下来接近上百亿人民币,按照分摊比例,中国承担20.004%,并且全额按时支付。 中国这样做,是希望联合国能正常运转,让各种会议、机制、救援计划保持稳定,对维和任务、人道援助和可持续发展都有实际意义,也反映了中国愿意投入资源,支持一个运作正常的多边体系。 另一方面,美国虽然拥有22%的分摊比例,比中国还高,但它长期拖欠费用,目前它累积拖欠高达30亿美元,占联合国缺口的约70%。 这并不是因为美国没钱,而是出于策略考虑,从特朗普执政时叫停部分会费开始,美国预算中对国际组织的投入就大幅减少。 甚至在2025和2026年的预算提案里,美国直接把国际会费拨款调成零,它的态度很清楚——只要联合国的立场不满足本国需要,美国就利用财政义务作为施压工具。 在这种背景下,资金来源正在影响联合国内部的话语权,当中国记者徐德智在联合国发布会上询问美国缴费情况时,发言人只能含糊回答“已经缴纳部分”。 这种答复十分尴尬,也说明了最大欠费国在道义上的弱点。 同时,其他国家对联合国的信心在发生变化,联合国的代表开始公开用中文感谢中国的及时付款。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耿爽大使,会在会议上针对敏感议题,直接向美方提出问题。 这些变化说明,联合国内部的权力重心正在慢慢倾斜,过去美国一家说了算的情况正在被削弱,中、俄和欧盟的影响力在不断上升,话语权不再集中在少数国家手里。 但是,财务危机也让联合国组织自身受到了不小的冲击,秘书长古特雷斯已经开始推动裁员,这直接影响联合国的日常运转和人才储备。 更令人意外的是,他甚至提出一个潜在方案——考虑将联合国总部搬离美国,这说明,美国作为东道国和最大欠费国之间的矛盾,已经非常明显。 如果资金不足持续恶化,维和行动可能暂停、抗疫协调能力下降、难民救助力度减弱,这些都是现实的影响,已经牵动了很多国家的安全利益。 现在的问题变得更加尖锐:一个因为资金不足屡次受阻的联合国,能否继续承担管理全球性危机的角色?这不仅关系到联合国本身,更是对整个国际合作体系是否还能持续的严肃考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