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台北故宫院长反驳大陆的措辞,认为台北故宫的文物不属于大陆! 当年蒋介石

巷尾小酒馆 2025-11-08 17:13:00

没想到,台北故宫院长反驳大陆的措辞,认为台北故宫的文物不属于大陆! 当年蒋介石打了败仗,要退到台湾的时候,心里打着小算盘:北京故宫的宝贝是中华文脉的象征,带着这些东西,既能彰显自己的 “正统”,还想着将来万一能 “反攻大陆”,再把文物送回去。   而台北故宫院长近日声称“文物不属于大陆”,这番言论犹如在历史伤口上撒盐,不仅扭曲了文物南迁的原本意义,更暴露了岛内某些势力刻意切割中华文化血脉的政治算计。   回溯1948年那个风雨飘摇的冬天,蒋介石集团在军事溃败之际,精心策划了一场“文化劫持”——他们以“保护国宝”为名,实则将北京故宫、南京中央博物院等机构的2972箱珍品(包括毛公鼎、翠玉白菜、东坡肉形石等镇馆之宝)分批运往台湾。   这批占原故宫文物总量不足22%却涵盖90%以上顶级藏品的“文化精选”,从一开始就被赋予政治使命:既是国民党维系“法统”象征的道具,也是其虚构“正统性”的遮羞布。   蒋介石当年的盘算堪称精密。一方面,他授意杭立武等亲信以“避免战火破坏”为由组织文物迁移,却在运输途中暴露真实意图。   1949年解放军渡江前夕,国民党竟不顾学者反对,强行将原定暂存重庆的文物改运台湾,甚至动用海军“昆仑舰”抢运最后一批珍宝。   另一方面,抵台后立即将文物政治化:1950年代在台中糖厂仓库草草布展时,刻意突出“中华文化正统在台湾”的叙事;1965年台北故宫博物院落成,更直接将其打造为“反共复兴基地”的文化招牌。   这种将文物劫持与政治合法性捆绑的操作,与今日院长言论一脉相承,只不过当年是借文物“证伪”新中国,如今则是用文物“去中国化”。   民进党当局近年对台北故宫的改造,堪称“文化台独”的教科书案例。2016年后,他们先是推动“故宫南院”弱化中华元素,引入日本策展团队打造“去中心化”展览;2020年更企图将“故宫”降格为“亚洲博物馆”,只因舆论反弹才暂缓。   现任院长此次言论绝非偶然,就在上月该院刚把“中国书画”展厅改称“东亚艺术”,并删除所有“北平故宫”“南京中央博物院”等历史标注。   这种系统性篡改,与绿营修改教科书、拆除孙中山铜像等行动形成“文化清洗”组合拳,目的就是切断台湾社会对“文物来自大陆”的集体记忆。但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文物本身会说话。   2018年台北故宫举办“国宝再现”特展,展出的颜真卿《祭侄文稿》上清晰钤有“乾隆御览之宝”印玺;2021年学者比对两岸故宫档案,发现现存台北的《富春山居图》剩山卷与浙江博物馆藏无用师卷,当年正是因乾隆误判为赝品才免于南迁。   这些铁证揭示了一个被刻意掩盖的事实:所有文物都是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就像《祭侄文稿》背后“安史之乱”的泣血家国情怀,或是《富春山居图》承载的江山一统文人理想,岂是政治操弄所能割裂?   更深层看这场争议本质是两岸历史话语权的争夺。大陆近年推动“文物数字化回归”,通过高清影像让《永乐大典》等分藏两岸的典籍“云端合璧”;台湾年轻世代却多数不知晓文物来台历程,某民调显示仅12%民众能正确回答“翠玉白菜原藏北京故宫”。   这种认知断层警示我们:当岛内当局把文物当作“台独”道具时,真正该做的是还原历史全貌,要让世人知道,1948年那批文物离乡时,故宫老员工张德恒跪地哭喊“迟早要回来”。   要让民众明白,当年押运负责人那志昌晚年忏悔“我们成了文化罪人”;更要让院长之流记住,毛公鼎内壁的铭文记载的,正是西周诸侯维护华夏统一的誓言。

0 阅读:442

猜你喜欢

巷尾小酒馆

巷尾小酒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