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72年,钱钟书的女儿被邻居骂了一句“臭寡妇”,随后又扇了一巴掌。突然,杨绛冲上去和对方撕扯到一起,邻居夫妻狠狠地将她摔倒在地,钱钟书拿着木板子就冲了上来… 这场冲突让平日里温文尔雅、专注于撰写《管锥编》的钱钟书,以及年过六旬、正在编译《堂吉诃德》的杨绛都暂时放下了学术工作。 表面上看这是一场名人之间的争执,实际上,这是在特殊年代里,斯文与家人尊严发生碰撞时的必然爆发。 两家人的矛盾早有积累,根源在于共用的厨房和卫生间,钱家人看不惯邻居从不打扫公共区域,觉得对方比较邋遢。 而邻居是一对年轻学者夫妇,他们对杨绛的一些举动也心存不满——比如杨绛偶尔送些鸡蛋清或剩饭给他们,被他们误解成“施舍”,甚至杨绛抱他们儿子逗乐,也被认为是不尊重。 一来二去,误解越来越深,表面的和睦早已摇摇欲坠。 真正让矛盾激化的,是邻居对钱瑗的恶意辱骂,当时因为洗衣女工使用顺序的问题,钱瑗和邻居家的女学者发生了争吵。 对方突然骂出“臭寡妇”三个字,这句话深深刺痛了钱家人,钱瑗的丈夫王德一两年前刚自杀离世,这是钱家所有人心中最痛的伤疤。 更过分的是,这句辱骂并非无意之言,而是刻意的伤害,此前,这位邻居就曾明知故问钱瑗“丈夫怎么不回家”,在得知王德一的死讯后,还和丈夫一起回屋开怀大笑,这次的辱骂和耳光彻底让矛盾从日常琐事升级成了捍卫家人尊严的对抗。 当耳光落在钱瑗脸上时,所有的学术身份和斯文教养都暂时被抛在脑后,正在专心编译《堂吉诃德》的杨绛第一反应不是讲道理,而是像保护幼崽的母亲一样冲上去和对方撕打,被邻居夫妇推倒在地后,情急之下的杨绛甚至咬了对方。 书房里的钱钟书听到外面的吵闹声和妻子的呼喊,立刻冲了出来,看到妻子被两个年轻人围攻,他完全顾不上自己“学者大师”的身份,眼里只有要保护家人的念头,抓起手边的一块木板就朝对方砸去。 在亲情和家人安全受到威胁时,这位平日里温文尔雅的学者,展现出了最本能的保护欲,这场冲突没有真正的赢家。 事后,邻居四处向人哭诉,钱家担心对方会进一步报复,也不想让事情继续扩大,最终选择了搬走,暂时住进了钱瑗的宿舍。 对于钱家这样的书香门第来说,这场冲突让他们内心充满复杂的感受,很多年后,杨绛在《我们仨》中回忆起这件事时,用了“不光彩”“不愿回味”这样的表述。 她坦言,打人、咬人这种行为,是他们全家最不齿也最不愿意做的事,即便出发点是为了保护女儿、捍卫尊严,但使用暴力的方式还是让他们感到十分难堪。 这场冲突虽然维护了家人的尊严,却违背了钱家一直坚守的斯文信条,它没有成为值得称道的“维权事件”,反而成了这个书香家庭心中一道无奈又沉重的伤痕,让他们在多年后回想起来,依然充满复杂的情绪。 参考资料: 《钱钟书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