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欧美死活不肯给中国大飞机适航证会如何?   说句不好听的,如果拿不到欧美的适

红日观全局 2025-11-08 18:46:15

要是欧美死活不肯给中国大飞机适航证会如何?   说句不好听的,如果拿不到欧美的适航证,C919还真干不掉波音。   C919这架飞机,名字听起来挺普通,但它的意义不普通。它是中国第一架按照国际标准设计的大型干线客机。   站在跑道上的那一刻,不只是一次首飞,更是向波音和空客发出的挑战书。但问题来了,如果拿不到欧美的适航证,这场挑战能不能打响,真还不好说。   适航证这东西,说白了就是一张“国际通行证”。全球航空圈里,说话最管用的是两个机构,一个是美国联邦航空局(FAA),一个是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   它们的认证就像是给飞机贴上“放心飞”的标签。有了它,飞机能飞进欧美市场,租赁公司敢投钱,保险公司也愿意接单。没有它,飞机哪怕技术再好,也只能在门口徘徊。   C919已经在中国拿到了民航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这是个重要起点。2023年5月,东方航空把它投进沪蓉、沪成等航线,开始了商业运营。   到2025年5月,C919已经飞了2.8万个小时,稳定性没出过大问题。从数据上看,飞机表现是过关的。   但问题是,这些飞行记录在欧美那边,不太“值钱”。EASA那边,早在2021年就收到了中国商飞的申请。   但到了2025年春,EASA的执行董事Guillermet直接说,别指望今年能批,最快也得等到2028年。   他们要一步步重新验证所有系统,流程公开透明,标准统一,看起来很讲规矩,但节奏确实慢。   美国FAA那边更干脆,连程序都还没启动。中国商飞也没提交完整资料。技术问题是一方面,更大的问题,是中国标准能不能被美国接纳。   这背后,不只是飞机的事,而是一个关于规则、信任、甚至是地缘政治的博弈。   C919用的发动机,是CFM公司生产的LEAP-1C,这家公司是美国GE和法国赛峰的合资企业。也就是说,飞机核心部件还是欧美的。   但尴尬的是花钱买了设备,却没买来“通行权”。供应链在他们手上,认证权也在他们手上,这就像是你自家盖了房子,可是钥匙得别人来配。   市场也现实。没有欧美的适航证,C919进不了北美和欧盟的主流航线市场。买飞机这事,航空公司不仅看性能,还看能不能飞、能不能租、保险贵不贵。   有些公司,比如瑞安航空,虽然对C919有兴趣,但一看没有欧盟认证,也只能先观望。   这也让租赁公司变得谨慎。飞机不是买来就自己飞的,很多航空公司都是靠租。   没有FAA或EASA认证,租赁公司拿不到融资,保险公司报价偏高,商业成本就上去了。哪怕C919的标价比波音737低很多,也难以打动市场。   整个国际民航体系,其实是波音和空客这两家主导的。他们不仅卖飞机,还控制维修、培训、零件流通等一整套生态。   就像是你进了他们建的高墙花园,没有他们的许可,连门都进不去。面对这些挑战,中国并不是没准备。   首先是把地盘守好。中国本身就是全球最大的航空市场之一,仅靠国内运营,C919就能活得下去。   东方航空已经投入使用,后面还有南航、国航等在排队。国内航线密集,航班频繁,足够支撑C919的初期运营。   技术上也在加速自主替代。国产CJ-1000A发动机已经完成适配试飞,预计2027年完成认证,到2030年就能全面替代进口发动机。   复合材料、航电系统等也在逐步国产化,这意味着将来不靠欧美零部件也能造飞机。   市场层面,C919正在绕开欧美,走向新兴市场。目前已经拿到了俄罗斯、巴西、加拿大等12个国家的适航证。   和27个国家签署了双边适航协议,包括印尼、中东、非洲国家等。印尼鹰航直接订了20架,巴西高尔航空也表达了合作意向,而且明确表示合同和欧美适航证无关。   更长远的计划,是建立自己的标准体系。中国民航局正在推进本国适航体系建设,通过双边协议逐步扩大影响力。这是一场规则的角力,不光是技术竞争,更是标准之争。   但话说回来,C919要是真想在全球市场上站稳脚跟,欧美的适航证还是绕不过去。未来五年里,C919大概率还是在国内和新兴市场里练兵。   等技术更成熟,运营数据更丰富,国际环境更宽松的时候,再去挑战FAA和EASA的“大门”,可能机会才会来。   长远来看,C919的意义不仅是一架飞机能不能卖出去,而是中国航空工业能不能从“跟着学”变成“自己做”,从“做产品”变成“定规则”。   要打破波音和空客的垄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未来,既要在发动机、材料这些硬技术上有突破,也要在适航体系、标准制定上争话语权。   C919现在的处境很现实,没了欧美适航证就飞不进他们的天。但这个局面不会一直是死局。   信息来源: 《光大证券:C919步入快速交付期 国产大飞机万亿赛道崛起》——证券时报e 公司

0 阅读:108
红日观全局

红日观全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