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中国会放弃2036申奥!当年中国举办奥运,国际奥委会委员们反复来挑毛病,让中国人身心受到了极大伤害,如今现在没人申办了又想起中国,不理他们对我们来说是最正确的选择。 奥运会本是竞技盛宴,却总夹杂大国间的暗流涌动。当年北京申奥,层层阻力如山压顶;如今2036年席位空缺,昔日挑剔的国际奥委会频抛邀请,中国会否重燃旧梦?这背后的恩怨,究竟藏着多少未了的心结? 上世纪 90 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刚见成效,正想借国际赛事打开大门,申办奥运会就成了最直接的敲门砖。 1991 年北京正式启动 2000 年奥运申办,那两年多里,中国代表团跑遍全球做沟通,把能准备的材料堆得比人还高,结果到 1993 年蒙特卡洛的投票现场,还是栽了跟头。 前三轮投票里北京一路领先,最后一轮却以 43 比 45 的两票之差输给了悉尼,当时年过六旬的申奥功臣何振梁在现场红了眼眶,国内无数守在电视机前的人一夜没睡好。 后来才知道,那段时间不仅有外部势力暗中作梗,还有人借着申奥炒作各种话题,把一场体育赛事搅得满是政治味道。 好不容易等到 2001 年莫斯科之夜,北京终于拿下 2008 年奥运主办权,本以为能顺顺利利办赛,没想到国际奥委会的委员们带着放大镜来了。 场馆建设提前一年就完工,能办测试赛了,他们不说好,反倒揪着互联网接入这种小事不放;奥运村被罗格亲口评为 “历届最好”,西方记者却偏要扯着所谓的人权问题发难,连澳大利亚记者都敢当众说罗格 “天真”,逼他道歉,最后把沉稳的罗格都惹火了,直言这些都是次要问题。 为了满足这些挑剔的要求,北京光是新建和改扩建场馆就花了 194.9 亿元,赛事运行支出又砸了 193.43 亿元,运动员住宿餐饮、医疗设备这些细节都做到极致,才算没让他们找出大茬子,可背后耗费的精力和委屈,只有亲历者才懂。 更让人窝火的是,赛事结束多年后,国际奥委会又翻出旧账搞兴奋剂复检,虽说查出 60 名涉药运动员里大多不是中国人,但这种 “秋后算账” 的架势,难免让人觉得当年的挑剔根本没停过。 那时中国一门心思想通过奥运证明自己,所以再苛刻的要求都接了,可转头看看其他国家办奥运,悉尼当年申办时的争议不比北京少,却没被这么反复折腾,说白了就是那会儿咱们话语权弱,只能挨着。 谁能想到风水轮流转,才十几年光景,奥运会就从 “香饽饽” 变成了没人要的 “烫手山芋”。2016 年还有 7 个城市争着申办,到 2024 年就只剩巴黎和洛杉矶两个选项,国际奥委会没办法,干脆搞了个 “双分配”,把 2028 年的名额也一起塞给了洛杉矶。 更夸张的是 2032 年奥运会,最后连个竞争的城市都没有,直接把主办权给了唯一的候选者布里斯班。德国汉堡、意大利罗马这些城市,都是因为怕背上巨额债务,被民众反对着退出了申办,毕竟 1976 年蒙特利尔奥运会留下的 10 亿美元债务,让当地纳税人还了 20 年,谁也不想再跳这个坑。 这时候国际奥委会才想起中国的好,主席巴赫跑到中国来放话,说 “中国的申办总是最受欢迎的”,明里暗里催着咱申 2036 年的奥运,还特意提上海、杭州这些城市,盼着能有个回应。 可他们忘了当年是怎么挑三拣四的,现在没人接盘了才想起中国这个 “救火队员”,未免也太现实了。 上海之前倒是做过申奥可行性研究,花 64万搞调研,最后还是明确说 “没有申办计划”,毕竟谁都算得清这笔账:办奥运要砸几百亿甚至上千亿在基础设施上,钱要是花在教育、医疗上,老百姓能得到更实在的好处,犯不着再为了个 “面子工程” 受那份罪。 这些年中国办了亚运会、大运会,照样能展现实力,没必要非得靠奥运证明什么。当年为了申奥,咱们把姿态放得够低,受的委屈够多,现在国际奥委会把 “冷板凳” 换成 “热捧”,咱也犯不着凑这个热闹。 看看那些放弃申办的城市,都是算明白了投入和产出的账,中国现在更不缺这份清醒 —— 当年你对我爱答不理,如今我让你高攀不起,这话用在这儿再合适不过了。 毕竟奥运本该是纯粹的体育盛宴,要是还藏着那些暗流涌动的算计,不来往也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