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75时隔多年后再次亮相,俄制苏-75“将死”隐身战斗机近日曝光,研发进程引关

义气先义 2025-11-10 11:30:06

苏-75时隔多年后再次亮相,俄制苏-75“将死”隐身战斗机近日曝光,研发进程引关注。 10月2日左右,几个防务账号在X平台上发了图,画面里苏-75的单引擎机身停在停机坪上,旁边就是苏-57的双引擎大家伙,看起来规模对比挺鲜明的。苏-75身材小巧,鸭翼布局,进气口藏得挺隐蔽,整体线条流畅,隐身设计没跑儿。报道说这是KNAAPO厂的实拍,不是老图重炒。俄罗斯联合飞机公司(UAC)很快就回应了,说这是原型机的早期组装阶段,确实在推进生产。但话说回来,有人仔细扒了照片细节,发现机身表面还有些木质痕迹,怀疑还是个加强版的模型。反正不管真假,这波曝光至少让大家知道,项目没彻底凉透。 苏-75这玩意儿,本来是俄罗斯想推的出口主力,定位是轻型第五代隐身战斗机。2021年航展上,它以全尺寸模型亮相,当时普京都去看了,宣传说这是廉价版F-35,单价控制在3000万美元左右,比美国货便宜一半多。设计上,最大速度1.8马赫,升限1.7万米,航程2500公里,能带7吨多弹药,还支持短距起降,从400米跑道就能飞。发动机用的是本土的AL-41F1改版,推力矢量控制,隐身涂层和AESA雷达都是标配。关键是模块化设计,能根据买家需求调武器和航电,运行成本低,适合发展中国家空军升级。俄罗斯当时瞄准的买家是印度、埃及、阿联酋这些,宣传说能补苏-57的重型定位,形成高低搭配。 项目从一开始就喊得响,实际推进慢吞吞。原计划2023年首飞,2026年交付,结果一拖再拖,现在官方说2025年底出第一个原型,2027年试飞。为什么?制裁是最大拦路虎。2022年俄乌冲突后,西方封锁了航空关键部件,俄罗斯进口的电子元器件、复合材料全卡壳。UAC的工厂,本来一年能出几十架苏-35,现在交付量腰斩,2025年上半年只交了一架计划中的15架。苏-75更惨,它依赖的发动机和雷达,本来想部分用西方货,现在全得本土化。报道说,工程师们在车间里反复改图纸,用国产芯片替换进口的,测试数据一塌糊涂,风洞实验得重来好几轮。资金也紧巴巴,俄罗斯军费大头砸在苏-57和导弹上,轻型机项目挤牙膏似的过日子。 印度那边,早几年谈过合作,HAL公司感兴趣,说能帮着本地化生产。但新德里对俄罗斯货警惕心重,上次苏-57项目就黄了,这次苏-75也只停在意向阶段。10月有报道说,印度防务部门重提这事儿,但没签合同,主要是等原型飞起来再看。阿联酋也聊过联合开发,俄罗斯想拉他们投钱建厂,但迪拜空军更青睐F-35,订单早定了。埃及和伊朗这些老客户,经济压力大,买不起第五代货。俄罗斯自己空军呢?苏-57才勉强列装20多架,实战在乌克兰那边表现一般,隐身能力被质疑,维护成本高。苏-75如果真推出来,估计先给自己用,出口得等好几年。 不过话说,俄罗斯航空工业韧性还是有的。KNAAPO厂是苏霍伊的老窝,那儿出过苏-27系列,现在转产苏-57和苏-35,技术积累深。10月16日,UAC高管科什科夫在采访里说,原型生产已经启动,三架样机在组装线上了,2026年小批量投产。工业贸易部长曼图罗夫也表态,2025年组装第一个真机,飞行为2027年。这话听着靠谱点,因为厂里确实有动静,货车运合金板,焊接车间加班。制裁下,他们搞了个“马特廖什卡”诊断系统,全机载电子架构开放,能自检故障,降低维护门槛。武器兼容性强,能挂K/D系列导弹,空对空空对地全覆盖,还支持反舰。相比F-35的万金油,苏-75更接地气,适合中低强度冲突。 但问题也明摆着。第五代机门槛高,俄罗斯在材料科学和软件上落后美国和中国。苏-57的发动机推重比就没到标,隐身涂层实战掉渣,苏-75作为单引擎版,机动性可能更吃亏。国际市场呢?F-35卖了上千架,J-20在亚洲称霸,欧洲的FCAS和GCAP也快成型。俄罗斯出口份额从高峰的20%掉到个位数,2025年上半年零订单。苏-75想翻盘,得靠价格和定制,但买家不傻,谁敢赌一个没飞过的项目?再说,地缘风险大,买俄罗斯货等于站队,很多人绕着走。 展望未来,苏-75的路还长。假如2027年真飞了,俄罗斯能借这东风拉点投资,印度或中东国家下单,项目就活了。反之,如果再拖,资金链断,估计就成博物馆展品。话说回来,这也反映了当下军贸格局,制裁不光卡技术,还卡信心。

0 阅读:20
义气先义

义气先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