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国民党90师师长严明被气坏了,自己手下的精锐接连被灭,气得他对着电话兵一顿痛骂,还开了两枪泄愤。结果那个电话兵一咬牙,觉得自己命不保了,掏出驳壳枪,连开20枪,直接送走了这个师长…… 严明出生于湖南省祁阳县一个普通家庭,早年投身军旅,进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那时候,黄埔军校是国民党培养军官的摇篮,严明在这里接受严格训练,毕业后直接加入国民党军队。他从基层军官起步,逐步升迁,先是担任连长,然后到团长和旅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严明率部在河南等地参与作战,指挥部队阻击日军进攻,积累了实战经验。1945年抗战胜利,他继续在国民党军队任职,被调到西北地区,跟随胡宗南的部队执行任务。 作为国民党整编第九十师的中将师长,严明负责指挥一个包括步兵和炮兵的师级单位。该师属于第二十九军序列,主要在陕北一带活动。1948年初,西北战场形势对国民党不利,部队多次遭遇挫折。严明的第九十师包括第五十三旅和第六十一旅,在瓦子街地区承担防御和增援职责。他在军中的作风以严苛著称,对士兵纪律要求高,经常亲自检查阵地和通信设备。黄埔背景让他在国民党军官中占有位置,但内战压力下,他的指挥面临考验。 孙玉彬那时只有15岁,来自农村家庭,被国民党军队征召入伍。他被分配到第九十师指挥所担任电话兵,主要任务是操作小型分机,维护前线通信。孙玉彬使用的小五门分机是当时常见设备,需要手动连接线路。在瓦子街战役中,他随部队进入战场,负责师长与各旅的联系工作。年纪小让他在军中显得不起眼,但通信角色关键,一旦线路出问题,就直接影响指挥。 严明的军事生涯从黄埔起步,到内战时期已跨越十几年。他在抗日期间的表现让他获得晋升,但1948年瓦子街战役成为转折点。他的部队在援军行动中陷入被动,第五十三旅损失严重。严明试图通过电话协调第六十一旅,但通信中断加剧了困境。这段经历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在西北战场的整体劣势。 1948年3月,瓦子街战役在陕北宜川以东打响,国民党第九十师被包围。战场上炮火密集,国民党阵地逐步压缩。严明在指挥所内指挥抵抗,他的第五十三旅官兵在交火中全部牺牲,第六十一旅也无法及时支援。严明下令接通第六十一旅电话,孙玉彬操作小五门分机,但线路已被炮火破坏,无法连接。 严明走出指挥所,对孙玉彬呵斥,要求10分钟内修复。孙玉彬报告设备故障,严明继续咒骂。时间过去,电话仍不通,严明拔出手枪,向孙玉彬脚边射击,两发子弹击中地面。孙玉彬从腰间取出德国造驳壳枪,对严明胸部连续开火,20多发子弹射出,严明倒地。 孙玉彬走近尸体,拉开手榴弹引信,投向严明。爆炸发生,尸体被炸碎。指挥所内碎片散落,这起事件源于通信失败和严明发怒,导致冲突升级。瓦子街战役中,国民党第二十九军整体被歼灭,包括多名军官阵亡。 国民党方面为掩盖真相,对外宣布严明阵亡,并追授上将军衔。他的部队在战役中损失超过两万人,影响了西北战场格局。孙玉彬的举动虽突发,却暴露了国民党军队内部矛盾。 孙玉彬离开指挥所后,向外奔跑。途中,他在一堆石头下埋藏驳壳枪和剩余6发子弹,用石板标记。继续前进,穿越战场残骸,避开枪声,在天黑前到达解放军阵地。解放军接纳他,他脱离国民党部队。 瓦子街战役于3月1日结束,国民党第二十九军被歼灭,刘戡等将领阵亡。国民党匆忙处理后事,严明的死亡被定为战场牺牲。他的遗体未完整运回,事件细节被隐瞒多年。 孙玉彬战争结束后返回家乡,从事农业劳动,耕种田地,过普通生活。瓦子街战役标志国民党在西北转入防御,解放军转为进攻。这段历史反映出内战中基层士兵的处境。 严明作为黄埔毕业生,在国民党军队中代表一类军官。他的死亡方式不同于其他将领,如刘戡自杀,而是源于内部冲突。这起事件在国民党军史上成为尴尬一笔,显示高压指挥下的隐患。孙玉彬的经历则体现普通士兵在战争中的无奈选择。 瓦子街战役后,国民党西北部队士气低落,胡宗南调整部署,但已难挽大局。严明的第九十师残部被重组,战役损失直接导致后续战斗不利。这段往事提醒人们,战争不只前线对抗,还涉及内部管理问题。 孙玉彬回家后,融入乡村生活,不再参与军事活动。他的故事流传于民间资料中,成为内战片段。国民党对严明追授衔级,试图维持形象,但事实已无法完全遮盖。 历史记录显示,瓦子街战役歼灭国民党两万九千余人,解放军伤亡五千多。这场胜利改变了西北战略平衡,彭德怀指挥的西北野战军由此占据主动。严明事件虽小,却折射大时代矛盾。 国民党军官中,像严明这样在基层冲突中丧生的不多见。他的军事生涯本可更长,但战役压力下,一切崩盘。孙玉彬的举动虽极端,却源于生存本能。
